[发明专利]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85784.3 | 申请日: | 2014-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2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曾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格瑞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1N5/0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汽车尾气 热量 排气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
背景技术
内燃机将气体或者液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在内燃机腔体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动力和热量,部分热量转换为动力后,会直接通过汽车尾气的排气管排到大气中,其中的尾气热量往往很高。而且,随着汽车尾气催化技术和涡轮增加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车体内排出的尾气热量会越来越高。本身汽车尾气的排放对大气就会造成很大的空气污染,尾气的热量同时也会增加大气的温度,降低空气的湿润度,导致空气持续的风沙和干燥。
现有技术中,有的技术方案提供了汽车尾气热量的回收装置的技术手段,但是,存在着回收效率不高、热量传递效率不高等问题。而且,有的技术方案对热量的回收是在发动机的部分就开始,无疑增加了汽车结构的总成,影响到排气系统后面的部件功能的发挥,并且回收发动机处的热量,收集效率低、利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包括催化剂筒,所述催化剂筒进气端与进气歧管连接,所述催化剂筒出气端与第一排气管连接,所述第一排气管与尾气回收筒连接,所述尾气回筒包括第二排气管和流动管,所述流动管位于所述尾气回收筒的内腔中,所述流动管分为双层套管结构,分别为尾气流动管和冷水流动管,所述冷水流动管与车载水箱连接。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所述流动管为多道弯曲结构。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所述尾气回收筒位于车的壳体内部。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所述第二排气管伸出车的壳体外部。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所述催化剂筒和所述第一排气管位于车的壳体内部。
优选的,上述的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所述尾气流动管与所述冷水流动管之间设有热量交换层。
本发明的突出效果为: 1)回收汽车的尾气热量,相比较于收集发动机等机械部件散发的热量,具有更高的热量和更好的回收效率;2)尾气流动管与冷水流动管的套接设计,并且中间设有热量交换层,有利于提高热量的回收效率;3)在尾气排出端加上热量的回收装置,对汽车的排气系统来说,功能和结构整体影响性小,更有利于节省空间;4)流动管为多道弯曲结构,可以增加尾气与冷水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利用率。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包括催化剂筒2,用于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和处理,以减少尾气中的硫化物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催化剂筒2的进气端与进气歧管1连接,催化剂筒2的出气端与第一排气管3连接。第一排气管3与尾气回收筒4连接,尾气回收筒4中设有中空的内腔,在尾气回筒4的中空内腔中设有第二排气管7和流动管,流动管为多道弯曲的双层套管结构,其作用在于提高尾气与冷水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回收利用率。流动管分别为尾气流动管5和冷水流动管6,尾气流动管5位于冷水流动管6的外层,并且两者之间设有热量交换层,用于提供尾气中热量的回收利用率。冷水流动管6与车载水箱8连接,车载水箱8用于给冷水流动管6供应流动的冷水。
在车体结构上,尾气回收筒4位于车的壳体内部,催化剂筒2和第一排气管3同样位于车的壳体内部。此时,第一排气管3不再作为尾气的最终排出通道。与尾气回收桶4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7伸出壳体,用于将经过热量回收的尾气排出到大气中。
对于冷水流动管6与尾气流动管5的材质,冷水流动管6的材质为高热量传导效率的材质,为了避免尾气在尾气流动管5中的热量的损耗,尾气流动管5的材质为保温性材质。
本发明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格瑞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格瑞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57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