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湿电暖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79366.3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6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唐昌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黔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F24F6/10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52102 | 代理人: | 陈源鸿 |
地址: | 564100 贵州省遵义市湄***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湿 电暖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加湿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暖器,可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火车车厢等移动供暖、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用与公共建筑。集辐射与对流于一身,内部为高效能铝合金散热翼板,辐射能力强、辐射面积大,采用电热膜为发热材料,它超大面积的黑晶镜面外观时尚,完全满足了讲究居室装饰美观人群的苛刻要求。它主要是以远红外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送暖。负离子功能可以时时清新空气。此款电暖炉在底部还加装了四个轮子,充分考虑到大面积房子移动的方便性。
电暖器在将房间温度提升的同时,也使得房间内的空气更为干燥,室内室外的温差变大,人就会觉得不舒适,从而引发各种毛病。为了防止诸多毛病的产生,许多细心的朋友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高空气的湿度。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简单易行的室内保湿方法:打扫卫生时可以做“湿式扫除”,用湿拖布和湿抹布来拖地和擦家具等,或者将纯棉的湿毛巾搭在室内;也可以在家里养一些绿色植物,如吊兰、绿萝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增加室内湿度,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或者养观赏鱼,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增加空气湿度的方法。 不过作为最省时又费心的方法,还是直接购买一个加湿器来得好,加湿器不仅可以科学驱除干燥滋润空气,还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尘埃,在加湿的同时还净化空气、防止细菌和病毒传播,提高人体免疫力。
由于上述原因,推出一种既提升温度,又提升湿度的家用电器显得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该领域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加湿电暖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湿电暖器,它包含电器座体、电暖管窗体和加湿器,所述电器座体包含散热窗和电子器件;所述电暖管窗体设于座体上,共有三个或四个,一起组成圆柱形,单个为截面呈扇形的柱体;所述加湿器设于多个电暖管窗体的中间,顶部设有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暖管窗体相互连接的侧壁上设有耐温反射涂层,弧形前壁为铁丝网或耐高温玻璃。
进一步地,所述加湿器为多层的、上开口筒形结构,其里层设有吸水材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这种加湿电暖器设有成圆柱形的三个或四个电暖管窗体,每个电暖管窗体设有单独开关,电暖管窗体中间为加湿器;其电暖管窗体占体积比很小,辐射面积大,可独立开启,该方案完美的解决了电暖管组件的散热问题,且利用该热量作加湿器的热源,具有同比省电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加湿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座体,2-电暖管窗体,3-加湿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说明。
一种加湿电暖器,它包含电器座体1、电暖管窗体2和加湿器3,所述电器座体1包含散热窗和电子器件;所述电暖管窗体2设于座体1上,共有三个或四个,一起组成圆柱形,单个为截面呈扇形的柱体;所述加湿器3设于多个电暖管窗体2的中间,顶部设有窗口。所述电暖管窗体2相互连接的侧壁上设有耐温反射涂层,弧形前壁为铁丝网或耐高温玻璃。所述加湿器3为多层的、上开口筒形结构,其里层设有吸水材料。
电暖管窗体2内侧设有发热丝或红外电暖管,电暖管的所发热量经前侧窗口辐射出去,侧壁上的反射涂层也会反射部分热量,使每个电暖管所发热量均大量从前侧辐射出去。但是所有的电暖器,其辐射面的相反面仍然会积累和传导部分热量,现有的电暖器该部分热量通过辐射窗后面的散热部件浪费掉。但本方案在电暖管辐射窗后面设有多层结构的加湿器,利用电暖器非辐射面的热量来为加湿器提供热源,节省了电能。
当多个电暖管窗体2开启时,可提供360度范围的辐射面积,其电暖管中间通过多层结构的加湿器,来利用辐射面背面的热量,从加湿器顶部的开口加入水,其内的吸水材料可以保证设备在移动和搬运时水不溢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黔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黔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93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