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大排量施工的老井缝内暂堵重复压裂管柱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5076.9 | 申请日: | 2014-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3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苏良银;慕立俊;赵振峰;李宪文;卜向前;庞鹏;达引朋;李向平;李转红;吕宝强;刘兴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量 施工 老井缝内暂堵 重复 管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压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大排量施工的老井缝内暂堵重复压裂管柱及方法,主要是针对低渗透储层老油田直井大排量下(6 m3/min)进行缝内暂堵重复压裂改造,适合于具有水平两向应力差较小和天然裂缝比较发育地层中套管完井的重复改造井(井深小于2000m)。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都进入中高含水期,稳产形势严峻,老井重复压裂成为老油田稳产必不可少的进攻性措施之一。
针对一口只开采一个主力层位的中低含水井,目前老井重复压裂主要以增加加砂规模、暂堵老缝压新缝等重复压裂工艺。由于暂堵老缝压新缝压裂工艺集侧向造新缝和改善老缝导流能力于一身,具有沟通裂缝侧向剩余油、控制老缝延伸长度和降低见水风险等优点,在老油田重复压裂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对于低渗透油田,储层致密,单纯依靠暂堵压新缝,裂缝转向半径小,措施增产幅度低和有效期短,需要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增加侧向缝复杂程度和裂缝带宽来提高改造效果,比如光套管大排量混合压裂。而前期光套管大排量压裂工艺只能针对套管完好的井,同时,大排量下进行缝内暂堵压新缝工艺实现难度极大,而且一味追求提高施工排量来增加净压力幅度小。因此,需要既能满足常规排量下的暂堵压裂又能满足大排量施工的一体化工艺管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的压裂管柱不能在满足常规排量下的暂堵压裂下同时满足大排量施工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大排量施工的老井缝内暂堵重复压裂管柱,包括油管、水力锚、与水力锚连的封隔器,所述封隔器下端连接有直咀子滑套节流器,所述油管为31/2〞油管,该油管通过变扣转换接头与水力锚连接。
所述封隔器为k344型27/8〞封隔器。
所述变扣转换接头为31/2〞—27/8〞变扣转换接头。
所述封隔器下端通过27/8〞油管短节与直咀子滑套节流器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大排量施工的老井缝内暂堵重复压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连接压裂管柱:按照从上到下依次连接31/2〞油管、31/2〞—27/8〞变扣转换接头、水力锚、封隔器、27/8〞油管短节、直咀子滑套节流器;
步骤2)下入压裂管柱:通洗井,将可大排量施工的老井缝内暂堵重复压裂管柱下入到设计位置,使直咀子滑套节流器位于射孔段顶界3-5m;
步骤3)暂堵压裂阶段:坐压裂井口,启动压裂机组,0.3~0.5方/分的排量正循环低替洗井,低替循环正常后提排量,采用常规的排量1~2方/分使封隔器正常坐封后进行裂缝开启,从井口油管注入压裂液,进行暂堵压裂阶段施工,实现暂堵升压造新缝;
步骤4)大排量压裂阶段:暂堵压新缝完成后,从油管投入钢球,以0.3-0.5m3/min的排量送钢球至直咀子滑套节流器球座,憋压剪断直咀子滑套节流器球座销钉后,钢球和直咀子滑套节流器球座掉入井底口袋,实现直咀子滑套节流器与27/8〞油管短节全通径;球座滑套开启特征明显后,提高排量至设计要求进行大排量主压裂施工;
步骤5)施工结束后,先从油管控制放喷,再反循环洗井,重复改造完毕,最后转入排液阶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套管大小的限制下,与常规27/8〞压裂油管柱相比,采用31/2〞油管和直咀子滑套节流器,实现一趟管柱在小排量和大排量施工中的连续作业,既满足了小排量下缝内暂堵压裂的要求,也实现了大排量连续作业,促成了大排量下进行暂堵重复压裂工艺的实现。
第二、集成缝内暂堵压新缝和大排量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及增加裂缝带宽的优点,扩大了裂缝侧向剩余油波及范围,提高了重复改造效果,措施增油量是常规重复压裂2倍。
第三、该管柱配有封隔器和水力锚保护套管和压裂管柱,施工安全性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50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