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拥塞控制方法与无线网状网节点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08576.3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4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峰;李盛阳;陈康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2 | 分类号: | H04W28/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51031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拥塞 控制 方法 无线 网状 节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拥塞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对流经当前节点的数据包进行监测,判断所述当前节点的拥塞程度;在判定所述当前节点达到第一拥塞程度时,向上游节点发送第一拥塞控制请求消息,以使所述上游节点降低数据发送速率;以及,向下游节点发送第二拥塞控制请求消息,以使所述下游节点增加对所述当前节点的资源预留量。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同时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状网节点,可以有效避免网络拥塞,而且对网络已经产生的拥塞也可以及时缓解,提高网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和无线网状网节点。
背景技术
无线Mesh网络(Wireless Mesh Networks,WMN,无线网状网络)是一种自组织、自配置的多跳无线网络,与传统的WLAN相比,WMN有着许多优势:(1)由于只需要很少的有线网络连接点(网关),网络的布线成本大大降低;(2)多跳无线通信提供了更广的无线覆盖范围;(3)无线骨干网中多点到多点的连接,增强了网络的可靠性;(4)Mesh(网状)节点之间自动建立和维护连接,易于网络的增量部署,网络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现有技术的无线网状网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WMN中存在4类节点:Mesh网关节点(Mesh Portal Point,MPP)、Mesh转发节点(Mesh Point,MP)、Mesh接入节点(Mesh AccessPoint,MAP)和无线终端(Station,STA)。在WMN中,Mesh节点(包括MPP、MP和MAP)以无线互连的方式构成无线骨干网,其中MPP作为网关(Gateway)以有线方式连接到Internet。MP作为路由器为其它Mesh节点转发报文,MAP作为AP为其覆盖范围内的移动终端提供无线连接,移动终端(Phone,PDA等)与覆盖其区域的MAP建立连接,并以无线多跳的方式通过网关实现Internet接入。
原始的802.11MAC最初是为单跳无线网络设计的,然而多跳无线数据中继是无线Mesh网络的核心。在无线Mesh网络中,每个Mesh节点(包括MPP、MP和MAP)都独立地竞争信道,不考虑上游或下游节点所处的网络状况,这样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需要发送数据的节点把海量的报文在短时间内注入网络而导致下游节点发生本地拥塞,从而使下游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恶化。
所谓本地拥塞,就是一个中介Mesh节点收到了多于它能够在预定时间窗口内所能发送出去的报文。本地拥塞的后果是本地节点的缓存被迅速填满,报文被丢弃出缓存,导致网络丢包现象严重。
目前已有的无线Mesh网络拥塞控制机制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采用的控制措施是,当发现拥塞时首先判断是否需要发送拥塞控制请求,如果不需要,就通知邻近节点进行速率控制,避免干扰本节点;如果拥塞严重,就通知上游节点进行发送速率控制。
第二种采用的控制措施是,通知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调整传输时隙,实际上也是调整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的传输速率来缓解本节点的拥塞。
第三种采用的控制措施是,本节点发生拥塞是首先确定本节点的拥塞程度,然后将情况反馈给上游节点,上游节点根据拥塞情况确定最优的发送速率,以缓解本节点拥塞。
以上几种拥塞控制机制的核心都是调节上下游节点以及邻近节点的数据发送效率,具体来说是通过调整传输时隙来实现,可以部分缓解本节点的拥塞情况。然而,以上几种方案对拥塞的产生考虑并不充分,主要考虑是由于上游节点基于信道竞争机制,高速发送数据,而不考虑下游节点的网络状况,导致下游节点数据转发不及时而形成拥塞。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解决无线网络中出现的拥塞问题,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拥塞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流经当前节点的数据包进行监测,判断所述当前节点的拥塞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85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