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传感器线束外罩的铆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06087.4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9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汪海波;姜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博曼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10244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感器 外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零部件组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传感器线束外罩的铆压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传感器是电喷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关键的传感部件,用于监测后排气中氧的含量,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降低汽车对环境污染、提高汽车发动机燃油燃烧质量的关键零件。其中,片式传感器的零部件的组装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片式传感器在组装其外罩线束的过程中,首先,利用手压机将线束护罩压装至六方基座处,其次,利用第一铆压机铆压线束护罩的边缘处,最后再用第二铆压机铆压线束护罩的线束橡胶密封圈,防止线束窜动。其组装过程分三步进行,每个组装步骤中都需要设置不同的装配机器以及操作人员,而且对于线束外罩的组装不能同时进行,组装工艺步骤复杂,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传感器线束外罩的铆压装置,实现了对传感器线束外罩的一步铆压工艺,简化组装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线束外罩的铆压装置,该铆压装置包括:
缩口下模,所述缩口下模呈倒圆台状,其侧面设置有多个沟槽,其下表面设置有法兰盖,所述法兰盖的直径小于所述缩口下模的下表面的直径;
多个缩口模具,所述多个缩口模具嵌插于所述多个沟槽中,使得所述多个缩口模具能够向所述缩口下模的中心滑动;
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设置于所述缩口模具与所述法兰盖外侧面之间,所述伸缩装置使得所述缩口模具的外侧面与所述缩口下模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缩口下模的外侧面与所述缩口下模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缩口上模,所述缩口上模的内周面与所述缩口下模的外表面相配合;
自动铆接装置,所述自动铆接装置包括气缸以及增压缸,所述气缸包括与传感器六方基座配合的压装模具,所述增压缸使得所述缩口上模的内周面与所述缩口下模的外表面配合。
优选的,在上述铆压装置中,所述铆压装置还包括多个导向轴,所述导向轴与所述缩口上模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铆压装置中,所述铆压装置还包括浮动接头,所述浮动接头设置于所述增压缸的伸出杆杆头与所述缩口上模的下表面之间。
优选的,在上述铆压装置中,所述缩口模具有8个,且以所述缩口下模的中心通孔为中心对称分布。
优选的,在上述铆压装置中,所述缩口模具的第一侧面凸起与传感器的第一铆接点接触,所述缩口模具的第二侧面凸起与传感器的第二铆接点接触,所述第一铆接点位于传感器的线束橡胶座处,所述第二铆接点位于传感器的六方基座处。
优选的,在上述铆压装置中,所述伸缩装置为弹簧。
优选的,在上述铆压装置中,所述自动铆接装置由PLC控制器控制。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线束外罩的铆压装置,该铆压装置包括:缩口下模,所述缩口下模呈倒圆台状,其侧面设置有多个沟槽,其下表面设置有法兰盖,所述法兰盖的直径小于所述缩口下模的下表面的直径;多个缩口模具,所述多个缩口模具嵌插于所述多个沟槽中,使得所述多个缩口模具能够向所述缩口下模的中心滑动;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设置于所述缩口模具与所述法兰盖外侧面之间,所述伸缩装置使得所述缩口模具的外侧面与所述缩口下模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缩口下模的外侧面与所述缩口下模中心轴之间的距离;缩口上模,所述缩口上模的内周面与所述缩口下模的外表面相配合;自动铆接装置,所述自动铆接装置包括气缸以及增压缸,所述气缸包括与传感器六方基座配合的压装模具,所述增压缸使得所述缩口上模的内周面与所述缩口下模的外表面配合。本发明提供的传感器线束外罩的铆压装置将传统的使用三种不同的操作设备实现三步铆压工艺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一步铆压工艺,节约人力以及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线束外罩的铆压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传感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博曼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博曼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60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棒类零件切钻一体机
- 下一篇:双刃刀加工处理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