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复合性火罐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97666.7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3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何冰;钟定兰;鲍婷婷;苏畅;朱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08 | 分类号: | A61M1/08;A61M37/00;A61N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神州华茂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11358 | 代理人: | 吴照幸 |
地址: | 410208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复合 火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拔火罐。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复合性火罐。
背景技术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其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治疗费用低廉,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喜爱。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可以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种角度解释。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血,表皮淤血,出现自身溶血现象,随机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剌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能力。
刘茜阳等人(2011)的新型拔火罐意在拔罐过程中不会烫伤病人,并且在罐体拔下时不会破损患者的皮肤。
陈绪刚(2005)的数字火罐的研究其意在于将模糊的拔罐进行治疗的“量化”。
黄奏琴,王伟明等(2011)的多功能药疗火罐主要以药疗和拔罐功能为主,兼具模拟传统中医艾灸疗法的红外辐射能量波的艾灸功能(特定红外线波长范围2~15μm),促进中药液透皮吸收,提高药疗火罐的功效,并依据规划化的以罐斑色诊为主的经络穴位诊断方法,集药疗,拔罐,艾灸三种传统中医疗法之长,因人辨体辨病辨证,从而实现个性化药疗火罐治疗。
徐文君(2012)的一种新型火罐意在于罐形的设计和磁疗作用,在罐底收尾处具有凸起的罐底,保持火罐的光滑同时固定磁环。
张留晶(2012)的安全拔火罐意在拔罐时做到既安全又能进行药罐治疗。
刘蕾(2012)的温灸火罐意在将传统的火罐治疗和温灸疗法融合为一体,拔罐同时可以通过电源供热为病患穴位进行温灸治疗。
俞钟(2008)的一种防灼伤的拔火罐其意义在于创造一种消除患者的恐灼伤之感的安全拔罐,通过罐腔的内壁在于所述罐颈的交连区上形成有足以容纳燃尘的凹陷,降低燃尘对人体患处的灼伤。
上述拔火罐存在疗法单一的弊端,对于治疗疗效,缩短治疗时间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性火罐,解决火罐、电针等单一疗法的弊端,以增强治疗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有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复合性火罐,包括火罐体,所述火罐体顶部中央设有用于针灸治疗的瓣膜,在火罐体顶部两侧分别设有抽气装置和注药阀门,火罐体底部为凹槽结构,火罐体为双层壳体,所述抽气装置能使火罐体内形成负压实现拔罐治疗,所述注药阀门用于在双层壳体内注入药物实现药罐治疗。
其中,所述双层壳体由外层玻璃壳体、内膜组成,内膜位于外层玻璃壳体内,内膜与外层玻璃壳体之间形成夹层空间。
其中,所述瓣膜围成倒圆锥体形状。
其中,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活塞、空管、弹簧、把手,所述活塞位于空管内,弹簧与活塞连接,把手与弹簧连接。
其中,所述火罐体下部增设有磁环,用于拔罐时进行磁疗。
由于采取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能控制抽气,避免负压引起人体的疼痛;
(2)设计瓣膜结构,避免了先针灸后拔罐的操作,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3)选用新型材料膜,制成双壁结构,提高药物作用。
(4)本产品不仅可用于疾病治疗行业,也可以用于休闲、美容等行业,绿色环保。
(5)该产品相对于现在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具有很多的功能和结构优势,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抽气装置状态一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抽气装置状态二的示意图。
图中:1.外层玻璃壳体;2.内膜;3.瓣膜;4.抽气装置;5.注药阀门;6.磁环;7.凹槽;8.活塞;9.空管;10.弹簧;1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见图1-3,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复合性火罐,包括火罐体,所述火罐体顶部中央设有用于针灸治疗的瓣膜,在火罐体顶部两侧分别设有抽气装置和注药阀门,火罐体底部为凹槽结构,火罐体为双层壳体,所述抽气装置能使火罐体内形成负压实现拔罐治疗,所述注药阀门用于在双层壳体内注入药物实现药罐治疗。
所述双层壳体由外层玻璃壳体、内膜组成,内膜位于外层玻璃壳体内,内膜与外层玻璃壳体之间形成夹层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未经湖南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76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女用性缩宫治疗仪
- 下一篇:泪道牵引线微型线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