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93934.8 | 申请日: | 2014-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47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28/02 | 分类号: | H04W2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张恺宁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行 数据传输 方法 系统 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蜂窝网络面无法满足海量终端接入的需要,从而会增加核心网信令负担,加大核心网处理时延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接入网在终端进行网络附着过程中对终端的移动性和连接进行管理;以及在需要为终端进行会话建立时,为所述终端建立会话,并发送收到的所述终端的数据。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将终端的连接管理和移动性管理转移到接入网,使得核心网不再参与终端的连接管理和移动性管理,从而减小了控制面信令对核心网的影响,降低了核心网信令负担以及处理时延,能够更好的满足了未来海量固定、牧游式MTC设备的突发式通信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蜂窝系统中,终端在长时间没有数据传输的情况下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将被释放,因此后续上行数据到达后,终端首先需要重新恢复RRC信令连接,才能进行用户面数据传输,由于连接管理需要核心网控制面锚点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参与,因此延迟较长,目前恢复控制面连接过程需要至少80ms。
蜂窝系统中MME负责非接入层安全功能,IDLE(空闲)状态移动性功能,和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承载管理功能,此外MME还需要参与连接管理功能。LTE控制面协议栈采用两层设计,分别是接入层协议(RRC)和非接入层协议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其中RRC协议负责对空口无线资源管理和空口传输功能控制,RRC协议终结在基站(eNB);非接入层(NAS)主要对和空口传输非直接相关的功能进行管理,例如移动性管理,承载管理,身份验证等,非接入层协议栈终结在MME。
未来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机器类通信)终端将爆炸式增长,根据预测未来网络中的机器类终端数量将是人类用户数量的10倍,因此未来蜂窝网络必须支持海量连接(例如通过单个小区同时为几千个MTC终端提供服务)。另外,MTC终端采用固定或牧游方式进行部署将占很大比例,在业务特性方面,呈现突发小数据包的特点。
而现有系统架构、协议栈架构和数据传输过程都是针对多媒体业务在移动通信情况下需求进行设计的,因此对于移动性管理,连接管理等方面功能都需要核心网实体参与控制。也就是说,由于现有蜂窝网络是针大范围移动场景设计,海量机器类终端的接入对现有蜂窝核心网控制面节实体MME造成和非常大的处理负担,随着网络中机器类终端的不断增加,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将对控制面处理时延和可靠性性能造成极大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蜂窝网络面无法满足海量终端接入的需要,从而会增加核心网信令负担,加大核心网处理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蜂窝网络面无法满足海量终端接入的需要,从而会增加核心网信令负担,加大核心网处理时延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入网在终端进行网络附着过程中对终端的移动性和连接进行管理;以及
所述接入网在需要为终端进行会话建立时,为所述终端建立会话,并发送收到的所述终端的数据。
较佳地,所述接入网在终端进行网络附着过程中对终端的移动性和连接进行管理,包括:
所述接入网在所述终端附着过程中为终端建立上下文信息,并为所述终端分配在所述终端的服务基站中唯一标识所述终端的UE ID和用于进行上行资源请求的SR。
较佳地,所述接入网在终端进行网络附着过程中对终端的移动性和连接进行管理,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39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