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方付费的计费方法及计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85461.7 | 申请日: | 2014-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3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杰;叶始新;罗芸;张晓川;陈辉;朱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14 | 分类号: | H04L12/14;H04L29/06;H04W4/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510623 广东省广州市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方 付费 计费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方付费的计费方法及计费装置,所述计费方法包括:获取计费话单,并从所述计费话单中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识别业务的业务标识;根据业务付费方选择的支付模式、所述待识别业务的用户订购关系和所述待识别业务的业务标识,将所述计费话单拆分成业务付费方付费部分的计费话单和业务使用方用户付费部分的计费话单;将所述业务付费方付费部分的计费话单和业务使用方用户付费部分的计费话单分别发送至业务付费方计费/账务系统和业务使用方用户计费/账务系统进行计费处理。基于本发明提供的多方付费的计费方法及计费装置能够实现指定业务、指定流量的代付,并且同时为业务使用方用户和业务付费方提供计费清单或计费消息,提高了计费系统的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业务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方付费的计费方法及计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以及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加速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移动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手机应用程序来满足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例如手机导航、手机购物、手机游戏等。为适应用户行为习惯的转变,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和政府单位把面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面向员工提供的IT服务移动互联化,例如手机购票、手机证券、移动办公等。以手机证券应用为例,用户无需从证券商购买专用终端,只需从应用市场下载客户端应用,缴纳信息服务费后开通账户,即可在自己的智能终端上使用各种证券服务。
截止目前为止,用户使用以上手机应用产生的上网数据流量均由用户自己从运营商购买的手机流量套餐来支付。这往往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疑虑,担心手机应用是否存在缺陷导致流量消费不可控。因此,企业客户希望运营商可以对用户使用其手机应用程序所产生的流量单独计费,统一由企业来为用户支付。同时,某些企业(如手机媒体广告商、互联网公司等)为推广互联网内容或应用,往往希望在一段时间内,为用户支付访问特定互联网内容或下载特定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全部流量费用。上述商业模式类似于传统的语音400/800电话、企业短信业务,即由服务提供方为服务使用方支付访问或使用服务时所需的电信业务费用,称为后向统付商业模式。该模式要求运营商在用户使用电信业务过程中,识别出电信业务的实际付费方,从而做到根据实际付费账户情况进行计费控制。
流量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计费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对特定的后向业务按比例、按额度等方式支付,以及给代付方和被代付方同时提供清单,而这些都是现有流量多方付费所无法实现的。现有基于APN的流量多方计费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用户将使用普通的APN(接入点)建立上下文承载,并在一个承载下同时访问普通互联网和特定业务,不同付费方的流量的计费信息会在一个话单或一个在线计费消息中传递。而现有方案只能根据单条话单或单个在线计费消息中的APN字段来识别出其归属的付费方并对此话单或消息进行计费系统寻址与分发,无法支持根据付费额度等进行拆分与分发的场景。而对在线计费的用户,由于同一个会话的不同的业务流量将可能由不同的计费系统进行批价与计费控制。现有的计费方案只能做全部流量代付或者按照批价结果对批价后结果按比例进行全额或定额代付。由于现有资费体系下,费用与流量的对应关系都不是线性关系,因此无法实现按照流量额度进行代付控制。最后现有方案中,清单根据APN定向到指定计费引擎后,只能出对应引擎的清单,或者出帐在付费方处,或者记录在使用方身上,不能满足付费方和使用方同时查询清单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方付费的计费方法和计费装置,能够在后向统付商业模式中,实现指定业务、指定流量的代付,并同时为业务使用方用户和业务付费方提供计费清单或计费消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方付费的计费方法,应用于离线计费模式,所述计费方法包括:
获取计费话单,并从所述计费话单中获取一个或多个待识别业务的业务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54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