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铝复合铸造铜液控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81901.1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5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董晓文;王连忠;兰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孚信达双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18 | 分类号: | B22D41/18;B22D41/50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曲显荣 |
地址: | 264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铸造 铜液控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连续铸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铜铝复合铸造铜液控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连续铸造领域中,铜液的控流技术是一个难题,普遍采用的结构及方式为:铜熔化炉坩埚烧结过程中下部预留出铜口,该出铜口截面形状为锥度形状的通道,采用陶瓷棒来控制流铜通道,称作塞棒,通过调整塞棒与出铜口的配合间隙控流,来控制铜液的流通,以保证铸造工艺的有序稳定。在高温条件下,塞棒的使用要抵抗铸造初期的强烈热震和铸造时铜液的冲蚀。一般情况下,用于铸造铜液炉中控流的塞棒消耗大,控流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1.塞头部分极易磨损消耗,从而导致密封不严,既影响了正常稳定铸造,频繁更换又造成高额的成本,并且在密封不严时出现的漏液也会导致铸造事故发生。2.出铜口经过长时间磨损损坏,使得整个熔化炉坩埚报废,增加成本又会产生一定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铝复合铸造铜液控流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塞棒消耗大、控流效果不佳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铜铝复合铸造铜液控流装置,包括塞棒,塞棒前端设有毡帽,塞棒后端通过丝扣与连接杆相连,连接杆中部设有外螺纹,还设有塞座,塞座内为中空结构,塞座前端设有端口,下部与填料框固定连接;
塞棒端头为半圆形;
所述的毡帽为玻璃纤维材质;
所述的塞座为石墨件;
塞座的端口为倒锥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塞棒塞头的半圆形设计与塞座端口的倒锥形设计形成了严密的压紧方式,毡帽的柔性特质更增强了这一密封性能,确保精确控流。
2.毡帽设计亦有效避免石墨件之间的直接接触,防止了石墨件的摩擦消耗,减少了石墨粉杂质,极大延长了塞棒的寿命、提高铜液纯度。
3.塞座取代了一体式坩埚炉的烧结式出铜口,从而有效规避了因烧结口的磨损与破坏而导致炉体报废的风险,极大延长了铜炉的寿命,增加了安全生产的可靠性,并且塞座便捷的可更换性,孔径的可调整性也可满足不同流量的铸造,适应多种规格的生产,一炉多用,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零件说明:1、塞棒,2、塞座,3、毡帽,4、连接杆,5、石墨件,6、填料框,7、外螺纹,8、端口,9、丝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铜铝复合铸造铜液控流装置,包括塞棒1,塞棒1前端设有毡帽2,塞棒1后端通过丝扣9与连接杆4相连,连接杆4中部设有外螺纹7,还设有塞座2,塞座2内为中空结构,塞座2前端设有端口8,下部与填料框6固定连接。
塞座石墨件5外形尺寸为高60cm、直径20cm的柱状结构,塞座2设计为中空结构,该设计中石墨层厚度大,强度高,石墨本身又具有一定的抗热冲击,塞座石墨件5底部为圆台形结构,高约20cm填埋在耐火浇注料中,耐火浇注料耐1500℃高温,耐火浇筑料周边为不锈钢材质的填料框6,填料框6外形尺寸40X40cm,填料框6高度为20cm。
塞棒1设计材质为石墨,塞棒外形尺寸为长40cm、直径8cm的柱状实心石墨棒,塞棒1端头为半圆形设计,并套上柔性结构的玻璃纤维毡帽3,而毡帽3为一次性使用件,价格低廉,通过对毡帽3的消耗规避了对石墨塞棒的损耗,玻璃纤维材质同时也是一种耐1300℃高温的材料;塞棒末端与不锈钢连接杆4通过丝扣9连接,连接杆4外形尺寸为长为120cm的柱状结构,连接杆4中部设计有外螺纹7。
使用时,塞座2装配于铜炉侧壁,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液体的流动以缓流方式平缓进行,从而达到稳定控制。毡帽3安装到塞棒1头部,塞棒1尾部与连接杆4通过丝扣9连接,再将连接杆4通过中部外螺纹7装配于炉台上,通过旋转推进从而达到塞棒与塞座配合间隙的调整,从而达到稳定控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孚信达双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孚信达双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19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