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合钻套导向的金刚石套磨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69687.8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5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远;李哲;秦威;何凤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51/00 | 分类号: | B23B5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合 导向 金刚石 磨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材加工制孔刀具,特别涉及一种适合钻套导向的金刚石套磨刀具。属于机械加工工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复合材料由于其强度高、质量轻、抗腐蚀性好等优点,在飞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强度高、导热性差、易产生复材分层和撕裂的加工缺陷等原因,使得复材装配制孔变得非常困难。而目前受到自动化设备使用的局限性、专一性和经济性等原因,人工手工装配制孔仍占主导地位且不可替代,传统的手工装配制孔采用硬质合金钻头加工初孔,但制孔孔径范围小且易产生加工缺陷、孔质量和精度差、加工不稳定、效率低,粉尘切屑多且污染环境,刀具使用寿命低、成本高,工人劳动强度高,再随着生产任务的不断增加,急迫需要新的制孔刀具和工艺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1、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钻套导向的金刚石套磨刀具,它能有效降低制孔过程出现的复材分层、撕裂和毛刺等加工缺陷,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加工复材初孔的孔径范围广,提高制孔效率、制孔精度、制孔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复材套磨的连续制孔和料芯的连续排出,减少粉尘切屑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
2、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适合钻套导向的金刚石套磨刀具,它是由钻杆和导向钻套两部分组成,导向钻套位于钻杆的中下部位置并与钻模板连接。所述钻杆呈圆杆状,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包括螺纹柄(1),120°定位锥面(2),排芯口(3),排芯导引孔(4),粉尘排屑螺旋槽(6),螺旋导向面(7),粉尘排屑直槽(8),刀具切削刃(9)。
该螺纹柄(1)为3/8-24UNF-2A美制螺纹,用于连接,并设计120°锥面用于定位。
该120°定位锥面(2)心部开有排芯口(3),用于连续套孔时料芯从此排芯口自动排出。
该套磨刀具整体开有料芯导引排芯孔(4),作为刀具连续套孔时料芯向后端排出的导引孔。
该120°定位锥面(2)下方刀体外表面加工与轴线呈30°~40°螺旋夹角的螺旋排屑槽(6)和螺旋导向面(7)。
该套磨刀具前端开有粉尘排屑直槽(8),为单侧槽。
该套磨刀具前端头部为刀具切削刃(9)采用钎焊或电镀金刚石磨粒的工艺方法完成,粒径45/50目~60/70目,钎焊刀具基体单侧壁厚0.5~0.6mm,适用孔径范围小孔及其以上大孔。
所述导向钻套由双圆柱面结合而成,心部设有通孔便于钻杆穿过。
其中,螺旋排屑槽(6)数量为3~4条,螺旋槽宽度2~4mm,螺旋槽深度0.6~1.0mm。
其中,粉尘排屑直槽(8)的槽宽3~5mm,槽长7~12mm。
3、优点及功效:采用本发明的一体式金刚石套磨刀具配合使用钻模板和钻套,它能有效降低制孔过程出现的复材分层、撕裂和毛刺等加工缺陷,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加工复材初孔的孔径范围广,提高制孔效率、制孔精度、制孔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复材套磨的连续制孔和料芯的连续排出,减少粉尘切屑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排出复材料芯可有效再利用,提高粉尘切屑的排屑效果防止刀具卡钻套、降低刀具的磨损,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使用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体式钎焊或电镀金刚石套磨刀具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纹柄,2、120°定位锥面,3、排芯口,4、排芯导引孔,5、导向钻套,6、粉尘排屑螺旋槽,7、螺旋导向面,8、粉尘排屑直槽,9、刀具切削刃。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适合钻套导向的金刚石套磨刀具,它是由钻杆和导向钻套(5)两部分组成,导向钻套(5)位于钻杆的中下部位置。本发明的一体式钎焊或电镀金刚石套磨刀具的结构组成包括螺纹柄(1),120°定位锥面(2),排芯口(3),排芯导引孔(4),导向钻套(5),粉尘排屑螺旋槽(6),螺旋导向面(7),粉尘排屑直槽(8),刀具切削刃(9)。使用步骤:将刀具通过螺纹柄连接安装在加工主轴上,在钻模板上安装刀具导向钻套(5),将刀具插入导向钻套(5)内,即可对加工件进行套磨制孔。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套刀后端连接柄部加工螺纹柄(1),120°定位锥面(2),及排芯口(3)。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套刀刀体导向外表面加工与轴线呈30°~40°螺旋夹角的螺旋排屑槽(6)和螺旋导向面(7),螺旋排屑槽(6)数量为3~4条,螺旋槽宽度2~4mm,螺旋槽深度0.6~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96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