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化工废水油酚协同萃取剂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47628.0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8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朱书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6 | 分类号: | C02F1/26;C02F1/40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季发军 |
地址: | 474500 河南省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化工 废水 协同 萃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废水处理萃取剂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煤化工废水油酚协同萃取剂。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煤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工业生产的排污要求不断提高和加强。与其它行业相比,煤化工废水具有诸如水量大、酚含量高、油含量高,特别是含有较高浓度的目前难以处理的溶解油等特点。
酚氨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如酚、氨、硫化氢等,其中的酚类是一种原型质毒物,对各种生物个体都有毒害作用,它可通过皮肤接触而进入皮肤或经口腔浸入生物体内,与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接触后形成不溶性蛋白质从而使细胞失去活性,尤其对于神经系统有较大的亲和力,致使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人类长期饮用被酚类物质污染的水源,会导致慢性中毒,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失眠、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且酚类物质对水体水源、水生生物、农作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酚氨废水中的油类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赋存状态:(1)浮上油(粒径>100μm),易于从废水中分离;(2)分散油(粒径介于10-100μm之间),悬浮于水中;(3)乳化油(粒径介于10-3-10μm),粒径很小,呈乳化状态,不易被分离清除;(4)溶解油,也叫可溶性油,完全溶解在水中的油,其粒径小于10-3μm,且具有较强的极性。以上废水中的油类物质,浮上油和分散油均可通过气浮净化的方式加以去除,乳化油也可通过添加破乳剂的方式加以去除。唯有溶解油,目前而言尚无合适方式加以去除。而废水中的油含量高,将严重影响酚氨废水中酚类物质的脱除效果,进而严重影响下游生化处理,导致生化出水严重超标。
正是由于煤化工废水中的油类和酚类物质具有如此的严重危害和毒性,只有经过净化脱油、脱酚处理,才能进入后续的处理工序,进而实现达标排放
现有的高浓度酚氨废水工艺普遍存在的突出缺点是:1)脱酚效果不好,尤其是多元酚含量高时,脱酚效果较差,导致下游生化处理系统无法运行;2)现有的萃取剂对于废水中的油类物质含量有一定的要求,当其中的油含量高于100mg/L时,脱酚效果开始下降,当高于400mg/L时脱酚效果严重下降,导致下游水处理系统无法运行;3)无法实现油酚协同脱除,特别是废水中的溶解油与酚的协同萃取。
为了开发使用萃取剂或者其它的新颖煤化工废水脱酚处理方法,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
CN1087607A公开了一种废水-焦油联合脱酚的方法,所述方法用碱溶液作为脱酚剂,包括如下步骤:(1)以含酚废水为水源,加入无机碱类,配制成5-30%的碱性脱酚剂;(2)用上述脱酚剂与焦油相接触,洗涤温度为15-90℃,反应时间10-60分钟,对含酚焦油进行脱酚处理;(3)分离碱性酚盐水相与焦油相,用硫酸分解法或二氧化碳分解法分解出酚类。通过如此处理,可大大降低废水中的酚类、油、氰化物、氮类都污染物。
CN1365953A公开了一种用于石化工业酸性水和碱渣的脱硫、脱氨、脱酚处理方法,包括在酸性水或者酸性水与碱渣的混合物中加入铁盐,并通过压缩空气,使废水中的二价硫生成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以脱硫;脱硫后的废水经脱硫剂回收装置后提升至供气式生物塔滤池中,利用压缩空气和微生物使铵盐进行硝化,生成硝酸盐以脱氨;生物塔滤池中的微生物如细菌利用压缩空气中的氧使废水中的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以脱酚。该方法的脱硫效率高达98%以上、脱氨效率达95%、酚的脱除效率可达80%。
CN1361068A公开了一种炼油碱性废水脱酚的方法,所述方法将作为萃取相的半成品汽油与调整了pH值并回收了环烷酸、粗酚、碳酸钠等产品后的含酚碱性废水,以一定比例经混合器混合,而后静置,待分层后,分离出半成品汽油,从而脱除碱性废水中的酚。该方法简单、萃取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成本低,且可提高油品的抗氧化性能,不造成二次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76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