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便携式比色装置的多试剂比色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34560.2 | 申请日: | 2014-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4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邹炳德;杨中柱;蔡曙钢;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美康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3 | 分类号: | G01N21/03;G01N1/3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便携式 比色 装置 试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样品检测领域,具体讲是一种用于便携式比色装置的多试剂比色管。
背景技术
目前,比色管应用于样品化学分析检测,通过仪器对反应后的比色管进行光度检测,从而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比色管广泛应用于环保检测(如河流水质检测)、食品质量检测、医疗检测或其他行业的检测领域,便携式比色管体积较小,可用于外出携带,对现场的样品进行检测,具有实时性,方便性。
例如在许多医学检验中,需要将待测量的样本与第一液体混合,便于去除样本中的干扰成份、启动第一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当待检测的样本与第一液体混合一定时间后,向其中添加第二液体,启动第二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若待检测的样本成分较复杂时,甚至需要添加第三液体或第四液体,以便启动第三反应或第四反应,整个过程通过光度测量其化学反应。例如,测试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成份,需将溶过血的样本与R1(第一液体)混合,破坏样本中可能影响测试的成分,然后加入R2(第二液体)再与之反应,最后通过光度检测装置进行检测。
对于基本自动化的光度测量,有各种复杂的自动分析仪进行测量,仪器要完成多种试剂的加样,包括复杂的加样系统、搅拌系统、清洗系统、加热系统,造成整个仪器相当庞大、复杂,价格较为昂贵,且只有大型医院受过专门门培训人员才能操作;目前,现有一种通过手动完成光度测量,加样、搅拌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其相对体积较小,现有的半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包括混合容器。
比色管在生化分析仪装置中用于存放并混合待检测的样本和液体,比色管包括用于存放第一液体、磁珠和带检测样本的第一混合容器、用于存放第二液体的第二混合容器,当检测时,将第一混合容器盖取下,将第二混合容器插入第一混合容器上部,且第二混合容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可在第二混合容器内壁上下滑动的密封塞,当需要将第二液体与第一液体混合时,通过生化分析仪内的顶杆用力推动第二混合容器上部的密封塞,从而带动第二液体与第二混合容器下部的密封塞向下运动,当下部的密封塞脱离第二混合容器时,第二液体由于重力从第二混合容器内部滴落,并与第一液体混合,再通过预先放置在第一混合容器内磁珠配合生化分析仪内独立设置的的磁性搅动盘带动第一混合容器中的磁珠转动,从而对混合溶液进行搅拌,使混合溶液反应完全且搅拌均匀,最后进行光度检测,以上现有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用于与样品产生反应的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的用量和比例需要严格控制,而上述通过推动密封塞从而实现第一液体与第二液体混合的方式,使得第二液体容易残留在第二混合容器的内壁或密封塞上,导致参加反应的第二液体的用量不准确,从而影响第一液体与第二液体的反应,最终导致光度检测的准确性不高,在医疗检测上容易出现误诊或误报;
2)现有的比色管仅只适用于两种液体试剂的混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光度检测准确性较高的、适用于二种或二种以上反应试剂、且不影响后续反应的用于便携式比色装置的多试剂比色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便携式比色装置的比色管,它包括用于存放第一试剂和/或待检测样品的反应杯和用于存放至少一种固体试剂的试剂瓶,反应杯上端和试剂瓶下端均设有开口且相互插接,试剂瓶上部设有试剂瓶盖;试剂瓶内设有用于放置固体试剂的腔体,腔体下端为送料通道,送料通道与反应杯开口连通;所述试剂瓶内滑动连接有可将固体试剂限位在腔体内或使固体试剂经送料通道掉入反应杯内的试剂分隔棒;试剂瓶盖上设有供试剂分隔棒穿过的通孔,试剂分隔棒与比色装置内的传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可带动试剂分隔棒向上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美康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美康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45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