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12747.2 | 申请日: | 2014-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33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秦积舜;陈兴隆;李实;许世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7/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王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观 可视化 模型 观测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包括:光源设备、模型观测区设备和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设备包括:发光设备和光传输设备,所述的光传输设备接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内部,所述发光设备发出的光直接通过所述光传输设备进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光传输设备包括光导纤维集束板和至少一根光导纤维,发光设备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汇集到光导纤维中;
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包括:具有观察玻璃窗的顶盖、中间筒、可视化模型和底盖;所述的可视化模型固定在所述中间筒的中部;所述中间筒内充满高压围压液,所述中间筒的筒壁上设置接入所述的光传输设备的光传输设备入口;所述底盖上设有光反射设备,进入所述中间筒的光经过所述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所述可视化模型;
所述观测设备透过所述观察玻璃窗观测所述可视化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的高度在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集束板为一凹面镜结构,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凸透镜,所述光导纤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通孔中且从所述通孔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光导纤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进入所述中间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通过外丝扣连接卡套固定在所述通孔内,在所述光导纤维与所述外丝扣连接卡套之间放置摩擦环,并用紧固螺丝固定所述摩擦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输设备入口包括:贯穿所述中间筒的筒壁的至少一个接入孔,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孔连接且位于所述中间筒内部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架、角度调节环及螺钉;
所述固定架为透光材质,与所述至少一个接入孔连接,将进入所述中间筒的至少一根光导纤维固定且与所述围压液隔离,其中,每根光导纤维通过一个接入孔进入所述中间筒;
所述角度调节环套设于所述光导纤维进入所述固定架的一端;
所述螺钉从所述固定架外部进入所述固定架且所述螺钉的尾部与所述角度调节环接触,配合所述角度调节环调节所述光导纤维的入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导纤维与所述筒壁之间通过压帽和密封环进行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视化模型的两端分别夹持有夹具;
所述的模型观测区设备还包括:流体管路,供外部流体进入所述可视化模型;所述流体管路经过所述顶盖进入所述中间筒,通过所述夹具与所述可视化模型的两端连接,用于将所述的可视化模型固定在所述中间筒的中部;所述流体管路具备弹性,以调节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所述中间筒之间采用O型圈密封,所述底盖与所述中间筒之间采用O型圈密封,所述观察玻璃窗通过压环安装在所述顶盖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反射设备包括:反射凹面以及固定在所述反射凹面上的至少一个凸面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筒的内壁涂覆漫反射材料。
11.一种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微观驱油可视化模型的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光传输设备和设置在模型观测区设备的中间筒筒壁上的光传输设备入口将发光设备发出的光,直接引到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中,进入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的光经过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底部设置的光反射设备的反射,到达固定于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内的可视化模型;其中,所述中间筒内充满高压围压液,光传输设备包括光导纤维集束板和至少一根光导纤维,发光设备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汇集到光导纤维中;
所述观测设备透过所述模型观测区设备顶部设置的观察玻璃窗观测所述可视化模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与所述可视化模型连接的流体管路调节所述可视化模型与所述光反射设备的距离,以提高所述光反射设备反射的光线的叠加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1274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