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净化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04485.5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8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自学;李充璧;黄丽华;李芸瑛;高飞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自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宇峰 |
地址: | 526061 广东省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化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化学研究领域,涉及一种净化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方法, 特别是涉及用屠宰下水来净化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化工污染成为重大污染源。苯、酚、磷类有机污 染及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对空气、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 也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业内人士指出,重金属无论是污染水体,还 是污染大气,最终都会回归土壤,造成土壤污染。环保专家认为,对于污染风 险评估,美国要求如果百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土地必须修复;荷兰则要求, 若10万人中有一人可能致癌就得修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壤修复试验是参 照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标准,但与我国实际存在着巨大差距。一个严峻的事实是, 在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正进入集中多发期。
重金属,特别是汞、镉、铅、铬等具有显著和生物毒性。它们在水体中不 能被微生物降解,而只能发生各种形态相互转化和分散、富集过程(即迁移)。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1)除被悬浮物带走的外,会因吸附沉淀作用而富集于 排污口附近的底泥中,成为长期的次生污染源;(2)水中各种无机配位体(氯 离子、硫酸离子、氢氧离子等)和有机配位体(腐蚀质等)会与其生成络合物 或螯合物,导致重金属有更大的水溶解度而使已进入底泥的重金属又可能重新 释放出来;(3)重金属的价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不同。其形态又随pH和氧 化还原条件而转化。(4)在其危害环境方面的特点是:微量浓度即可产生毒性 (一般为1~10毫克/升,汞、镉为0.01~0.001毫克/升);在微生物作用会转 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如洋-甲基汞);可被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 进入人体,造成慢性路线。亲硫重金属元素(汞、镉、铅、锌、硒、铜、砷等) 与人体组织某些酶的巯基(-SH)有特别大的亲合力,能抑制酶的活性,亲铁 元素(铁、镍)可在人体的肾、脾、肝内累积,抑制精氨酶的活性。六价铬可 能是蛋白质和核酸的沉淀剂,可抑制细胞内谷胱甘肽还原酶,导致高铁血红蛋 白,可能致癌,过量的钒和锰(亲岩元素)则能损害神经系统的机能。
铬是银白色金属,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铬铁矿。铬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铬 渣如果露天堆放,受雨雪淋浸,所含的六价铬被溶出渗入地下水或进入河流、 湖泊中会严重污染环境。如果人误食饮用,可致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中毒症状, 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呼吸进入,对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咽炎、 支气管炎等。水污染严重地区居民,经常接触或过量摄入者,易得鼻炎、结核 病、腹泻、支气管炎、皮炎等。
铬污染主要来自铬矿和金属冶炼、电镀、制革等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 铬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但过量的铬对人体健康有害;六价铬的毒性更 强,更为被人体吸收,有致癌作用,而且可在体内蓄积。过量的(超过10ppm) 三价铬和六价铬对水生物都有致死作用。
中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应低于0.05毫克/升;地面水中铬的 最高容许浓度为0.5毫克/升(三价铬)和0.05毫克/升(六价铬);工业废 水中六价铬及其化合物最高容许排放标准为0.5毫克/升(按六价铬计);渔业 用水中铬最高容许浓度为0.5毫克/升(三价铬)和0.05毫克/升(六价铬)。 居住区大气中六价铬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5毫克/米3(一次测定值);车间 空气中三氧化二铬、铬酸盐、重铬酸盐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1毫克/米3(换 算成三氧化二铬)。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各种工业废水、废气、畜禽粪便、化肥农药、污水灌溉和污泥农用等均可成为 土壤重金属(As、Cd、Hg、Pb、Cr等)污染源.迄今为止,我国遭受不同程 度污染的耕地面积已接近200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0%,其中大部分污 染农田以中轻度污染为主。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积累性 和长期性,因此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首先需要控制污染源,同时需要加强 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这些粮食可养活4000多万人。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随 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日趋受到重视,国家对污染土壤治 理和修复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逐年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以及修复问题,已 成为土壤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自学,未经张自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44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轨道顶升油缸的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土壤修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