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作井的支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03982.3 | 申请日: | 2014-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6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伟 |
主分类号: | E21D5/10 | 分类号: | E21D5/10;E21D5/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6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作 支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管道铺设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工作井的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的铺设和改造等均采用非开挖技术,非开挖技术是指通过导向、定向钻进等手段,在地表极小部分开挖工作井的情况下,敷设、更换和修复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新技术,对地表干扰小,因此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果。
开挖工作井后,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通常要对工作井的土体侧壁进行支护,现有的一种支护方法是采用喷锚支护和钢混凝土桩围护的支护方式,其具体为:对工作井的土方进行第一层开挖;在挖好的土体侧壁安装钢格栅,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再对工作井的土方进行第二层开挖;重复上述安装钢格栅及喷射等工作,直至整个工作井的支护完成。
上述工作井的支护方式施工工艺复杂、繁琐、施工工期长,而且支护结构是一次性投入,当管路铺设完成后,将工作井填平时,同时将支护结构埋在地下,不能重复利用,影响地下空间的正常使用,而且成本高。
另一种支护方法是利用打桩机将钢板桩压入地下构成连续的板墙,作为工作井开挖时的支护结构,该支护方式虽然可以通过拔出钢板桩实现支护结构的重复利用,但是应用具有局限性,对土壤的软硬程度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打桩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机械手、振动锤及打桩机等,占用场地空间大,灵活机动性差;另一方面,钢板桩在回收过程中,由于拔桩的振动影响以及拔桩带土过多会引起地面沉降和位移,给已施工的地下结构带来危害,并影响邻近原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作井的支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安装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作井的支护装置,其中,该支护装置由多段支护体首尾相接组成,每相邻两段相接的支护体通过第一连接件相固定,形成能贴附支撑在工作井土体侧壁上的螺旋筒状的整体。
优选的,在所述支护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件,能将多段支护体沿螺旋筒纵深方向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护体由多段带有加强体的支护板组成,所述加强体沿所述支护板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护板上。
优选的,所述支护板为钢板或聚乙烯板;所述加强体为钢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弧形钢管或弧形钢筋;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直钢管或直钢筋。
本发明提供的工作井的支护装置,通过设置多段支护体形成螺旋筒状的整体,在进行支护安装时,挖一部分土体即可进行部分支护,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而且挖土不受土体软硬限制,减少了大型器械的使用,同时,铺设管路完成后对支护装置进行拆卸,支护装置能够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l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井的支护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井的支护方法流程图。
图中:1、支护板;2、加强体;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该支护体可以由多段带有加强体2的支护板l组成,该加强体2沿支护板l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在支护板l上;每相邻两段支护板l上的加强体2通过第一连接件3相连接固定而实现多段支护板l依次首尾固定相接,形成螺旋筒状的整体。同样,可以采用连接扣件将第二连接件4扣在加强体2上,以将多段支护板l沿工作井纵深方向固定连接。该第二连接件4的安装可以在安装多段支护板l的过程中随时进行,也可以在安装完成整个支护装置后进行。
优选的,支护板l可采用常见的钢板或其它的新型高强度材料,如PE材料,以减轻支护结构的重量,加强体2可采用常用的钢管。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支护装置呈螺旋筒状的特点,第一连接件3可采用常见的弧形钢管或弧形钢筋,从而可以与加强体2相配合连接时贴合的更紧密;第二连接件4可以选用直钢管或直钢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井的支护方法流程图通过支护装置对工作井进行支护,请同时参照图l,支护装置由多段支护体首尾相接组成,每相邻两段相接的支护体通过第一连接件3相固定,该支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将第一段支护体贴紧已形成部分工作井的土体侧壁安装固定,形成支护装置的最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伟,未经张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39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转向管柱
- 下一篇:汽车轮胎安全智能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