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折叠上置翼高速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57537.8 | 申请日: | 2014-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4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崔凯;肖尧;李广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3/56 | 分类号: | B64C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折叠 上置翼 高速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高速飞行器技术,尤其是一种可折叠上置翼高速飞行器。
背景技术
高速飞行器主要指各类超音速或高超音速飞行器。通常把马赫数M为1.2~5.0的飞行称为超音速飞行;马赫数M大于5.0的飞行称为高超音速飞行。高超音速流的激波和附面层有强烈干扰,使分析变得更加复杂,飞行器前缘由于气流受到强烈的压缩,会出现温度达数千摄氏度的激波层,这样高的温度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分解甚至电离,给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带来许多新问题。
新型高速飞行器构型设计是目前飞行器研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不同动力或无动力滑翔类超音速飞行器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高升力、高升阻比构型设计。这类飞行器一般采用冲压发动机(在飞行马赫数大于5的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一般考虑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高速飞行器亦包括无动力高速滑翔飞行器。本发明所提出的装置可用于上述各类飞行器的气动性能改善。
高速飞行器而言的主要功能是远程快速输运。因此在保证大容积和有效载重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气动性能是其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标。针对这一问题,曾提出一种升力补偿型飞行器构型方案,参见发明名称为《升力补偿型高速飞行器》,申请号为:201210558618.0的专利文献,该方案主要是在大容积需求的飞行器设计条件下,利用机体上壁面压缩产生的高压,通过增加上置翼的方式使飞行器的升力获得大幅提升,并同时使飞行器的升阻比获得增加。
上置翼产生升力的原理是利用机体压缩产生的高压,因而其边缘轮廓线(即前缘线)一般贴近于激波面,因而,上置翼的包络轮廓也大于飞行器机体。但在实际中,对于小型飞行器采用发射筒、弹仓等发射装置时,受限于发射空间,飞行器的包络圆半径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因而,在上置翼的实际使用中,应考虑这一因素对其进行修正,分别考虑发射前和发射后的不同状态和需求进行设计,本发明主要针对这一背景和需求提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折叠上置翼高速飞行器,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适用于发射空间受约束的小型高速飞行器,并提高了小型高速飞行器的气动性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折叠上置翼高速飞行器,包括:
飞行器机体,所述飞行器机体具有前体,该前体至少上壁面形成为楔形;
上置翼,设置在所述飞行器机体上,用于捕获经过所述前体后形成的高气压,从而产生对所述飞行器机体的升力;
所述上置翼包括:
固定翼,通过一支撑板固定在所述飞行器机体上壁面上方;
两折叠翼,分别位于所述固定翼两侧,且均与所述固定翼之间铰接;两折叠翼分别通过至少一伸缩支杆与所述飞行器机体连接;
所述伸缩支杆一端与所述折叠翼内壁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飞行器上壁面固定连接。
其中:
所述固定翼与两所述折叠翼均呈弧面,且弧度均相同;
所述飞行器机体的横截面呈圆形;
所述固定翼相对于过所述飞行器机体中心轴线的纵截面对称设置,且所述支撑板沿过所述飞行器机体中心轴线的纵截面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
所述伸缩支杆包括:
套筒,底部固定在所述飞行器机体上;
内杆,下部套设于所述套筒内,上部与所述折叠翼内壁铰接;
弹性部件,位于套筒内,且位于内杆下方;
限位组件,设置在所述内杆与套筒之间,用于限定所述内杆与套筒之间的轴向移动;
止挡组件,设置在所述弹性部件上,与所述内杆底部连接,用于根据飞行器的工作状态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部件。
更进一步地: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限位销和一限位弹簧;
所述内杆至少底部为实心体,且所述实心体上设置有穿设孔,该穿设自所述实心体外周侧向所述实心体中心轴线处延伸;
所述限位弹簧和限位销依次穿入所述径向孔内,且所述限位销端部与所述套筒内壁抵触;
所述套筒内壁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销随所述内杆相对与套筒的轴向移动能在所述限位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伸入所述限位槽内。
特别是:
所述穿设孔的数量与所述限位销的数量相同。
优选地:
所述穿设孔为两个,且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共同形成一通孔;
所述限位弹簧设置于两限位销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
所述止挡组件包括挡片、立柱和电磁铁;所述立柱由导磁材料制成;
所述立柱顶端与所述挡片固定连接,所述立柱底端根据所述飞行器的工作状态与所述电磁铁吸合或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575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