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方内圆混凝沉淀一体化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6028.5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1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涂勇;张龙;喻学敏;吴伟;白永刚;林乔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方内圆 沉淀 一体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方内圆混凝沉淀一体化沉淀池。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自来水厂常用的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含有的悬浮固体或胶体污染物,其工艺流程一般为:污水先进入絮凝混合池,通过机械搅拌或空气搅拌与混凝剂及助凝剂充分混合,之后进入混凝反应池进行反应,悬浮物或者胶体污染物在药剂作用下凝聚成较大悬浮物(矾花),最后絮体与废水一起进入沉淀池进行沉降,去除絮状物,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并排除清水和污泥。混凝沉淀工艺由于其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廉,操作简单而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絮凝混合池与反应池由于作用时间较短(13~30min),因此二者池体一般合建成多格状方形池体,而沉淀时间较长(3~5h)且沉淀池对表面负荷要求较高,因此沉淀池一般面积较大,与絮凝反应池分开建设,呈现圆圆形结构。
沉淀池的种类繁多,但无论是平流式、辐流式还是竖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积均较大,斜管沉淀池虽然占地面积稍小,但处理效果一般。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节约用地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环保工作者也开发了一系列絮凝+沉淀一体化装置,如《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公布号:CN 102020346A),但依旧把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分开设置,尤其是在处理规模较大的情况下(>1000m3/d),很少把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合并建设。此外,常规圆形辐流式、竖流式混凝沉淀单元还存在难以增设斜管、刮泥设备投资大、出水效果不佳等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外圆内方结构的混凝沉淀一体化池,主体结构为正方形池体,刮泥单元为圆形,系统可以设置在调节池或好氧池之上,并将絮凝反应区合并至沉淀池中,避免另行购置刮泥机桥架和稳流筒,同时可以与斜管单元无缝对接,实现混凝沉淀池低占地面积、低投资成本和高处理效果,具有较大应用和推广意义。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当前在污水处理中混凝沉淀单元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处理效果差等问题,提供的一种新型混凝沉淀一体化沉淀池,在降低混凝沉淀远远占地面积同时降低设备投资费用,提高了处理效果。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外方内圆混凝沉淀一体化沉淀池,包括絮凝混合反应池、沉淀池、搅拌机、中心传动刮泥机、出水堰板、斜板填料以及设置于沉淀池底部的池角泥斗,一体化沉淀池边长为3~15m,池深3.5~6m,正方形结构;池顶中部悬空排列奇数格正方形池体作为絮凝混合池反应池(池长较小无需设置刮泥机时,絮凝混合反应池可设在池体一边且该情况絮凝反应池数量不限),絮凝混合反应池自进水起采用“上行-下行-上行”交错布水方式增加混合均匀度,并通过导流管确定最终出水在池中间一格,絮凝混合反应池视情况安装机械搅拌机或曝气搅拌管;絮凝混合反应池中间一格反应池兼作稳流筒(池长7~15m时作为中心传动刮泥机的稳流筒,池长3~7m是作为竖流沉淀池的稳流筒),经过混凝反应的出水采用竖流式结构布水进入主体沉淀池,反应池同时作为刮泥机走桥;沉淀池底部为刮泥机圆形沟槽,呈圆锥形,在方形池体四角与底部圆形刮泥沟槽连接处,采用55~60°的倾角作为弧形污泥槽,确保四角死区的泥能依靠重力自流进入刮泥机刮泥区域而最终排出;在池长较小的情况下(3~7m),可不采用刮泥机,依靠泥斗重力静压排泥,在池长较长的情况下(10~15m)时,池体四角采用超过55°的倾角作为污泥槽较为困难(高度不够),此时需在池体四角各设置池角泥斗,泥斗两侧的倾角为55~60°,泥斗为弧形同心圆形状,四个泥斗通过四根DN200的污泥管(设置倾角为0~0.5%)与刮泥机中央大泥斗连接,确保在池长较长情况下池体不产生排泥死区;在污泥沉淀区上部,池壁与中间反应池之间设置牛腿与槽钢安置斜管填料,确保整个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可以控制在1.5m3/m2h甚至更高,间接降低了整个池体的占地面积,斜管填料一般选用80mm以上PP材质斜管填料,确保不堵塞,经过混凝反应之后的出水在稳流后进行均相布水,并经过斜管填料后,通过出水堰板排放。本发明池体构造严密,功能强大,出水效果较好。
当池长低于3m时,一体化沉淀池较难采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但如采用钢板或其他焊接材质制作一体化沉淀池,仍可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同比例缩小进行灵活设计,以减少投资和占地面积。池长大于15m时,中间反应池的结构稳定性较难控制,一般不再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体化混凝沉淀池。经过核算,适合本发明的污水处理规模为0~5000m3/d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6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装置、拼接玩具及拼接玩具车
- 下一篇:一种玩具喷泉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