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废剂的再利用的方法和免烧砖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06234.3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3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星;李小云;涂彦;黄黎明;杨仲熙;何登华;何金龙;胡天友;黄韵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04;C01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138 | 代理人: | 徐立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再利用 方法 免烧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硫废剂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硫废剂的再利用的方法和免烧砖。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高效的炼气厂也越来越多。在天然气、炼厂气等脱硫处理过程中,会广泛使用固体脱硫剂,当脱硫处理完成后,脱硫剂就变成了脱硫废剂。据估计我国每年产生的脱硫废剂的总量均在在10万吨以上。
这些固体的脱硫废剂可以以自然堆积的方式储存于人工库中,但是,自然堆积不仅侵占大量的土地,污染周边地区的环境,而且还需要每年都投入大量且无法收回的废料处理资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另外,还可以将这些脱硫废剂进行深度填埋,但是,深度填埋的实现难度大、处理也成本高,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样给企业带来了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脱硫废剂的再利用的方法和免烧砖。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脱硫废剂的再利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脱硫废剂采用水泥进行脱氨处理,所述脱硫废剂为含有氧化铁的固体脱硫废剂,所述脱硫废剂中铁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30%~40%,所述水泥与所述脱硫废剂的质量比为0.04~0.06;
将脱氨处理后的脱硫废剂与水泥、砂石混合均匀得到免烧砖的原料,所述免烧砖的原料中所述脱硫废剂的质量分数为10%~30%、所述水泥的质量分数为10%~20%、所述砂石的质量分数为50%~80%,或者,将脱氨处理后的脱硫废剂与建筑废渣、水泥和砂石混合均匀得到免烧砖的原料,所述免烧砖的原料中所述脱硫废剂的质量分数为5%~20%、所述建筑废渣的质量分数为10%~20%、所述水泥的质量分数为10%~20%、所述砂石的质量分数为40%~75%;
将混合均匀后的所述免烧砖的原料粉碎,得到粉碎物;
将所述粉碎物加水搅拌均匀后,压制成型,得到初级免烧砖;
对所述初级免烧砖进行养护和陈化处理,得到所述免烧砖。其中,陈化处理时间可以是28h~72h。
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脱氨处理时,通常采用的水泥与需要进行脱氨处理的脱硫废剂的质量比为0.04~0.06:1,即脱氨处理时,脱硫废剂与水泥的质量百分比分别约为94.34%~98.04%、1.96%~5.66%。对脱硫废剂进行脱氨过程预处理中,脱氨剂采用生产免烧砖所需的原料之一的水泥,不仅无需额外添加其它脱氨处理原料,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水泥还起到了增强剂和胶凝剂的作用,提高了脱硫废剂的活性和粘黏性。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氨气通过水吸收处理,处理简单,且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实现时,将脱硫废剂采用水泥进行脱氨处理,可以包括:
将脱硫废剂破碎;
在常温下,将破碎后的脱硫废剂和水泥分别加入密闭罐内并不断搅拌;
在搅拌过程中,采用鼓风装置不断向密闭罐内通入空气,并将密闭罐内排出的气体通入水中,以吸收脱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氨气。
具体地,可以采用破碎机对固体的脱硫废剂进行破碎。鼓风装置可以是鼓风机等。脱氨处理过程中采用的氨气直接用水进行吸收,水为生活必需品很容易取得,不需要额外的购买其他的专用吸收氨气的吸收剂,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处理成本。
可选地,在得到所述免烧砖的原料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脱硫废剂进行脱硫处理。对脱硫废剂进行脱硫和脱氨处理,可以有效地增强脱硫废剂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制成的免烧砖的抗压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粉碎物的粒度小于9.5mm。实现时,可以加入粉碎物的总质量的5%~20%的水,将粉碎物再次搅拌均匀。可以采用实心或者空心的压砖模具,对加水搅拌均匀的混合进行压制得到初级免烧砖。
可选地,所述养护处理采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优选地,采用蒸汽养护箱进行蒸汽养护。该蒸汽养护箱的温度控制在50~95℃之间。
根据实际实验数据得到,该免烧砖90%以上的样品抗压强度大于18MPa,对该免烧砖进行抗冻性、吸水率和泛霜等性能检测后,得到的检测结果见表1。
表1免烧砖的性能测试数据
由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免烧砖的性能达到了优质免烧砖(即一等品,抗压强度大于15MPa)的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62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