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声止回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04585.0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5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春景 |
主分类号: | F16K15/06 | 分类号: | F16K15/06;F16K4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471 | 代理人: | 王淑玲 |
地址: | 3623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声止回阀,属于阀门领域。
背景技术
水锤压力指的是水流于长管路中流动,此时若将管路下游之阀门快速关闭,水流之流动具有惯性之动量,因此水流之惯性动量持续往前推挤,造成管内压力急速上升,对阀体和管路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造成破坏。
由于现有的止回阀(图1示),在阀腔内的阀杆上套有弹簧,弹簧顶着阀瓣2,使得阀瓣与连接口6密封,在打开进口管道的前提下,介质从介质进道进入阀腔中,并将阀瓣顶开,使得弹簧压缩,从而使得介质进入介质出道,在此过程中,由于介质要顶住弹簧的压力才能打开阀瓣,因此,介质对阀瓣的冲击力较大,从而出现水锤的现象,同理在关闭进口管道的阀门时,由于没有了流入的介质,在弹簧的作用下阀瓣与连接口密封,同时,关闭时产生的介质回旋作用在阀瓣上,也产生较大的水锤,水锤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止回阀和管道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声止回阀,能够有效的消除水锤,从而保证阀门的性能和密封效果更好,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微声止回阀,包括阀体和阀盖,所述阀体内设有介质进道和介质出道,所述介质进道和所述介质出道均与所述阀体内的阀腔连通,所述阀腔处开口并在该开口处安装所述阀盖,所述阀腔内设有阀杆,所述阀杆上套设有阀瓣,所述介质进道与所述介质出道之间的连接处为连接口,所述阀瓣与所述连接口密封。
优选的,所述连接口的周侧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连接口的两侧,所述阀瓣与所述通孔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为4个,并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口的周侧。
优选的,所述连接口的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蓄能装置,所述蓄能装置包括蓄能腔,所述蓄能腔的内侧向内延伸出第一通道与所述连接口的内侧连通,所述蓄能腔的外侧向外延伸出第二通道与所述连接口的外侧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径相等,且所述第一通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之间留有间距。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与所述第二通道相配合的活塞,所述第二通道内还设有蓄能弹簧,所述蓄能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的内侧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蓄能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蓄能装置的数量可以为4个,其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口的周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相对于现有的止回阀,本发明取消了阀杆上的弹簧,将该止回阀安装在管道上,在打开进口管道上的阀门时,现有的止回阀,由于在阀杆上套有弹簧,弹簧一直顶在阀瓣上,使得阀瓣与连接口构成密封,使得管道中的介质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顶开阀瓣,使得介质进道内的压力通常较大,高压强的介质在打开阀瓣的过程中,对阀瓣有一个明显的冲击,从而出现水锤的状态,而本发明中由于取消了弹簧,在进口管道的阀门打开时,介质进道的介质可轻易打开阀瓣,从而更容易形成通路,减小了介质对阀瓣的冲击,可有效降低水锤的声音,从而延长本发明的使用寿命。
在正常打开的状态下,由于没有弹簧的阻碍,使得介质顶开的阀瓣的力量相对于现有的所需的能量更小,另一方面说明阀瓣对于介质正常流动的阻碍更小,从而保证介质的能量,相较于现有的其扬程更大。
关闭进口管道上的阀门时,由于进口管道的阀门突然关闭,止回阀的介质出道内必然会出现一个回流的涡旋,回流的涡旋碰到阀瓣时,将阀瓣压回,从而使得阀瓣与连接口密封,由于取消了弹簧,涡旋的力量一部分消耗在关闭阀瓣上,还有一部分流散到介质进道内,相对于现有的进口管道上的阀门关闭,阀瓣在弹簧的作用下迅速关闭,涡旋完全撞击在阀瓣上,其所产生的水锤的声音更小。
通孔的设置,介质可通过通孔从介质进道进入介质出道,从而增大了介质的流量,减小了对介质的阻力,保证扬程。
蓄能装置的设置,在打开进口管道上的阀门时介质从介质进道进入阀腔中,并顶开阀瓣,同时介质通过第一通道流入蓄能腔,介质通过蓄能腔流入第二通道,并顶开活塞,使得第二通道打开,这样介质并可通过蓄能装置流入介质出道中,从而增大了介质的流通途径,减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止回阀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
其中:1、阀体;2、阀瓣;3、阀杆;4、介质进道;5、介质出道;6、连接口;7、阀盖;8、阀腔;9、进口管道;10、出口管道;11、阀门;12、微声止回阀;13、第一通道;14、蓄能腔;15、第二通道;16、蓄能弹簧;17、活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春景,未经陈春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45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盐含甘油有机废水中氯化钠及甘油回收装置
- 下一篇:新型尾水提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