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辅助终端盲检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03038.0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5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金婧;童辉;王启星;胡臻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对用户 盲检 网络辅助 终端 删除 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下行控制信息 传输模式 用户终端 终端处理 复杂度 网络 发送 节约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辅助终端盲检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相关设备,用以在网络辅助删除干扰过程中,降低终端盲检复杂度,节约终端处理资源。该方法包括:接收网络侧发送的当前用户终端UE的配对用户簇中每个UE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和传输模式TM;根据所述配对用户簇中每个UE的C‑RNTI和TM,盲检所述网络侧从所述配对用户簇中为所述当前UE选取的配对用户的下行控制信息DCI,直至得到所述配对用户的DCI;根据所述配对用户的DCI,删除所述配对用户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辅助终端盲检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网络辅助干扰删除(NAICS)是指终端配置先进接收机,利用网络侧通知的干扰信息,结合自身盲检删除邻区干扰以提升接收性能。
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小区间干扰示意图,图2为网络辅助干扰删除示意图。终端为了进行有效的干扰删除,需要从网络侧获取的干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类是小区级别(Cell-specific)的干扰信息,包括系统带宽、同步指示以及Cell ID(邻区的小区标识)、CRS Ports(公共参考信号端口)以及下行功率分配参数PB;另一类是用户级别(User-specific)的干扰信息,包括CSI-RS(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TM(Transmission Mode,传输模式)、RI(RankIndication,秩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下行功率分配参数PA、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与编码格式)、DMRS Ports(解调参考信号端口)、DMRS VCID(解调参考信号虚拟小区标识)、资源分配类型以及资源分配颗粒度等。
而对于同站址或同小区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U-MIMO)系统,网络辅助干扰删除所需的干扰信息仅包含用户级别的干扰信息,而小区级别的干扰信息可以忽略,从而大幅降低网络辅助干扰删除所需的信令开销。
在用户级别的干扰信息中,由于邻区调度的灵活性,存在一些动态变化的信息,比如MCS、PMI和DMRS VCID等等。这些信息如果利用高层信令通知,将会遇到基站间的交互时延和系统开销等问题,因此一般考虑让终端通过盲检获得。而如何降低终端的盲检复杂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辅助终端盲检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相关设备,用以在网络辅助删除干扰过程中,降低终端盲检复杂度,节约终端处理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辅助终端盲检的方法,包括:
接收网络侧发送的当前用户终端UE的配对用户簇中每个UE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和传输模式TM;
根据所述配对用户簇中每个UE的C-RNTI和TM,盲检所述网络侧从所述配对用户簇中为所述当前UE选取的配对用户的下行控制信息DCI,直至得到所述配对用户的DCI;
根据所述配对用户的DCI,删除所述配对用户的干扰。
可选的,根据所述配对用户簇中每个UE的C-RNTI和TM,盲检所述网络侧从所述配对用户簇中为所述当前UE选取的配对用户的下行控制信息DCI,直至得到所述配对用户的DCI,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配对用户簇中每个UE的C-RNTI和TM,盲检所述配对用户除公共搜索空间CSS之外的DCI,直至得到所述配对用户的DC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30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