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及固体酸烷基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54080.8 | 申请日: | 2014-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57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 发明(设计)人: | 胡立峰;龙军;侯栓弟;毛俊义;唐晓津;张久顺;张哲民;慕旭宏;赵志海;李永祥;郑博;朱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8/24 | 分类号: | B01J8/24;C10G50/00;B01J38/5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化床 反应 再生 装置 固体 烷基化 方法 | ||
1.一种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包括依次相通的上流式流化床反应器、液固分离器和液相再生器,液相再生器底部与上流式流化床反应器的底部相通,所述的液相再生器内部设置隔离筒或隔离挡板,在液相再生器内分隔为并流再生区和逆流再生区,所述的液固分离器底部的引流管道伸入所述的并流再生区底部,所述的液固分离器底部设置失活催化剂出口,失活催化剂出口经流量调节阀、待生催化剂接收器与催化剂深度再生器连通,催化剂深度再生器经流量调节阀、再生催化剂接收器与上流式流化床反应器底部连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流式流化床反应器上设置一段或多段反应原料入口,所述的液固分离器顶部设置反应产品出口,所述的深度再生器之上和之下分别设置失活催化剂排出口和新鲜催化剂加料口。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固分离器为沉降分离器或旋液分离器。
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相再生器内,所述的并流再生区底部、导流管道开口之下设置第一路再生介质入口,所述的液相再生器逆流再生区内由上至下分别设置第二路再生介质入口和隔离介质入口,所述的液相再生器上部设置再生介质出口。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并流再生区与逆流再生区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1~100。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并流再生区与逆流再生区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3~20。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固分离器底部的引流管道伸入所述的并流再生区由下至上的10%~95%位置。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固分离器底部的导流管道伸入所述的并流再生区由下至上的20%~80%位置。
9.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相再生器由上部的直管段和下部的倒锥管组成,其中,所述的第二路再生介质入口设置在所述的直管段底部,所述的第二路再生介质入口距离液相再生器直管段底端距离0.1~3倍的液相再生器直径,所述的隔离介质入口设置在液相再生器的直管段底部,所述的隔离介质入口距离液相再生器直管段底端0.05~2倍的液相再生器直径。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路再生介质入口距离液相再生器直管段底端0.2~2倍的液相再生器直径,所述的隔离介质入口距离液相再生器直管段底端0.1~1倍的液相再生器直径。
11.按照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相再生器中,所述的第二路再生介质入口以上为再生段,所述的第二路再生介质入口以下为隔离段,所述的隔离段与再生段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1.5~10。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段与再生段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2~5。
13.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器底部的引流管道的直径与反应器的直径比为0.2~1.25:1。
14.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相再生器底部经颗粒流量调节器(9)与上行式流化床反应器底部连通,所述的颗粒流量调节器为L形或近似L形的颗粒流通管道,所述的颗粒流量调节器(9)上还连通至少一路液相物料进料管线。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化床反应与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流量调节器的管道直径与反应器的直径比为0.2~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408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附废水中亚甲基兰的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推进式搅拌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