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46646.2 | 申请日: | 2014-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93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 发明(设计)人: | 林文斌;陈涛;陈贻城;吴啸川;李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中试所电力调整试验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水 直流 冷却 循环 水系 潮差 影响 模型 应用 | ||
1.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立循环水系统潮位影响模型和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通过长期试验和历史数据查询方式,获取一定运行方式下不同潮位循环水系统的运行参数,通过数值拟合获得海水潮位对循环水系统特性的影响,最终建立循环水系统潮位影响模型,对循环水系统潮位影响模型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
S2:获得循环水系统固有性能特性:通过实际试验获得循环水系统各组合方式下的潮位和相应的循环水系统特性,利用S1所述的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对实际测量的循环水系统特性数据潮位影响进行解耦合,得到参考平均潮位下的循环水系统特性,以此作为循环水系统的固有性能特性;
S3:通过在不同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试验中,获得相应的凝汽器真空和循环水流量数据,并且利用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将相应的循环水流量数据修正到参考平均潮位下的数据,然后通过拟合建立凝汽器真空—循环水流量特性数学模型;
S4:在相同负荷和循环水温度条件下,获取不同真空条件下机组的热耗率数据,采用数值拟合建立真空微增—热耗特性数学模型;
S5:应用建立的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对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运行进行指导,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应用一:利用建立的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得到最低潮位下循环水系统运行参数,指导设备安全运行;应用二:结合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循环水系统的固有性能特性、凝汽器真空—循环水流量特性数学模型和真空微增—热耗特性数学模型,对当前循环水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1所述循环水系统的特性包括循环水系统压力、流量和耗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1所述建立循环水系统潮位影响模型用公式(1)~公式(3)表示;
潮位对系统母管压力如公式(1)所示,
(1)
潮位对流量的影响如公式(2)所示,
(2)
潮位对耗功的影响如公式(3)所示,
(3)
是循环水母管压力,是潮位,是循环水系统总流量, 是循环水系统总耗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1所述建立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用公式(4)~公式(6)表示;
潮差对系统母管压力如公式(4)所示,
(4)
潮差对流量的影响如公式(5)所示,
(5)
潮差对系统耗功的影响如公式(6)所示,
(6)
是母管压力变化,是潮差,是总流量变化,是循环水系统总耗功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应用一的具体步骤为:获取当前的海水潮位和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的特性,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获取本次潮汐周期内的海水最低潮位,利用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计算本周期内目标运行方式在最低潮位下的循环水系统压力,判断是否满足循环水系统安全运行要求,若不满足则判定目标运行方式不安全,切换为满足安全运行要求的运行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应用二的具体步骤为:获取当前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的海水潮位,利用循环水系统固有性能特性获取目标运行方式的循环水流量和循环水系统耗功,利用循环水系统潮差影响模型将获得的目标运行方式下的循环水流量和循环水系统耗功修正到当前潮位下的循环水流量和循环水系统耗功,利用凝汽器真空—循环水流量特性数据模型获取目标运行方式下的真空,利用真空微增—热耗特性数学模型获取目标运行方式下机组的热耗率,通过比较当前的热耗率和目标运行方式下的热耗率变化判断目标运行方式是否经济,从而实现海水直流冷却循环水系统的优化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中试所电力调整试验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中试所电力调整试验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664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电感应式手纸盒智能管理系统
- 下一篇:硬件在环仿真方法和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