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激光振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32879.7 | 申请日: | 2014-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2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巩马理;孙骏逸;肖起榕;付晨;闫平;李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S3/067 | 分类号: | H01S3/067;H01S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激光 振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激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激光振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激光技术日益发展,光纤输出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需要对光纤包层内传输功率进行释放。例如在增益尾部进行的泵浦泄漏,以及为了提高输出的亮度,对包层内传输的功率进行泄漏,获得纯净的纤芯输出。
当在高功率的应用领域,泄漏器的功率耐受能力成为光纤激光器功率向上扩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在产生稳定的激光输出同时,应限制包层光的产生量,即将包层泄漏器需要处理的包层光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针对于光纤激光振荡系统,包层光主要来自于没有被吸收的残余泵浦以及由于纤芯约束能力被局部破坏,焊接质量等因素导致的在纤芯传播的信号光进入包层传播。对于残余泵浦来说,针对已经确定的光纤激光系统(系统运转波长,光纤长度,成本等),目前没有明显有效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效率高的光纤激光振荡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激光振荡系统,包括:激光泵浦模块;与所述激光泵浦模块耦合的光纤振荡模块,所述光纤振荡模块包括谐振腔和增益光纤;包层泄漏器,所述包层泄漏器设置于所述谐振腔中;激光输出模块,所述激光输出模块与所述光纤振荡模块相连,用于输出激光信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激光振荡系统,通过光纤振荡模块,使得系统中产生的包层光的高阶模泄漏至光纤包层,从而发散到环境中,在控制了包层光能量的同时,加大了光纤激光振荡系统的有效功率,优化了光纤激光系统的光束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谐振腔包括全光纤式谐振腔和分立式谐振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光纤式谐振腔包括第一光纤光栅和第二光纤光栅,所述增益光纤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光栅和第二光纤光栅之间,所述第一光纤光栅与所述激光泵浦模块耦合,所述第二光纤光栅与所述激光输出模块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光纤式谐振腔包括第一光纤光栅和第二光纤光栅,所述第一光纤光栅与所述激光泵浦模块耦合,所述第二光纤光栅与所述光纤传输模块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增益光纤位于所述第一光纤光栅和所述第二光纤光栅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包层泄漏器设置在所述增益光纤和所述第二光纤光栅的焊接点上。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包层泄漏器设置在与所述焊接点相邻的第一预设距离以内的增益光纤上。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包层泄漏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光纤光栅的输入光纤上。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包层泄漏器设置在与所述后腔镜相邻的第二预设距离以内的增益光纤上。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分立式谐振腔包括前腔镜和后腔镜,所述前腔镜与所述激光泵浦模块相邻,所述后腔镜与所述激光输出模块相邻。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激光泵浦模块通过侧泵或端泵的方式与所述光纤振荡模块耦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激光泵浦模块通过侧泵或端泵的方式与所述光纤振荡模块耦合。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纤激光振荡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纤激光振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和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统光纤激光振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纤激光振荡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激光振荡系统,包括:激光泵浦模块100、与激光泵浦模块100耦合的光纤振荡模块200、包层泄漏器300和激光输出模块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28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