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连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18343.X | 申请日: | 2014-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6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强;王海江;郭小康;陈亮;尹文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58 | 分类号: | E04B2/5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31219 | 代理人: | 叶琦玲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连梁 混凝土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连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联肢墙是由一系列连梁约束的墙肢组成,是混凝土剪力墙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形式。对于混凝土联肢墙来说,两个独立墙肢之间的连梁部件是非常关键的构件,由于连梁一般都要承受极大的剪力,因此钢连梁相比混凝土连梁,在刚度、强度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现有技术中传统的钢连梁与混凝土墙肢之间的连接结构存在刚度差、延性不足等问题,最主要的是,其施工过程极其繁琐,需要进行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艺,这些施工工艺大大影响了混凝土联肢墙的施工进度;尤其对于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来说,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艺的施工难度非常大,从而施工速度慢,施工弊端尤为明显。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的钢连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钢连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包括钢骨柱,所述钢骨柱沿纵向设于混凝土墙端部的暗柱内;所述钢骨柱上,在连接钢连梁的标高处设有预埋悬臂梁,所述预埋悬臂梁的悬臂端设有第一连接端板,所述第一连接端板上设有多个螺栓安装孔;
所述钢连梁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端板,所述第二连接端板上设有多个螺栓装配孔,所述多个螺栓装配孔与所述多个螺栓安装孔一一对应;
所述第二连接端板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板通过穿设于所述螺栓装配孔和所述螺栓安装孔的螺栓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预埋悬臂梁采用H形钢梁,所述预埋悬臂梁的两侧均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连接所述预埋悬臂梁的上下翼,使所述预埋悬臂梁形成空腔结构,所述连接端板上的多个螺栓安装孔与所述预埋悬臂梁的空腔相对。
优选地,所述螺栓为单向螺栓;所述单向螺栓包括螺栓头和螺杆,以及依次套设在螺杆上的垫圈、可膨胀套筒、锥头螺母。
优选地,所述预埋悬臂梁的腹板区域设有工艺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板、第二连接端板的厚度至少为8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板与所述混凝土墙端部的侧壁平齐。
优选地,所述钢骨柱的侧壁上设有沿横向插入混凝土中的多排抗剪栓钉。
优选地,所述钢连梁的侧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板之间设有加强筋板。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钢连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钢骨柱、悬臂梁以及其悬臂端的第一连接端板的拼接可在工厂内制作完成再运送至施工现场,钢连梁及其端部的第二连接端板的拼接也可在工厂内制作完成再运送至施工现场,从而工厂化程度高;且使施工工艺简单,操作难度低,有利于现场混凝土分项工程中的浇筑等施工作业,不但经济性好,还使现场施工速度快,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2、钢骨柱、悬臂梁以及悬臂梁端部的第一连接端板在拼接完成后,以及钢连梁和其端部的第二连接端板在拼接完成后,都能够很方便的进行质量监控,从而保证了钢连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悬臂梁两侧挡板的设置,使所述单向螺栓与浇筑的混凝土分离,保证了单向螺栓不受混凝土阻碍的影响,从而能够方便、可靠地使用。
4、悬臂梁腹板区域的工艺孔的设置,使现场施工时暗柱内箍筋的绑扎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钢连梁与混凝土墙的连接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显示为图1的A-A视图。
图3显示为图1的B-B视图。
图4显示为图1中I视图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混凝土墙 2 栓钉
3 钢骨柱 4 螺栓
4a 螺栓头 4b 螺杆
4c 垫圈 4d 可膨胀套筒
4e 锥头螺母 4f 橡胶衬垫
5 加强筋板 6 钢连梁加强肋
7 钢连梁 8 第二连接端板
8a 螺栓装配孔 9 第一连接端板
9a 螺栓安装孔 10 挡板
11 水平箍筋 12 纵筋
13 暗柱 14 预埋悬臂梁
14a 工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83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幕墙的后置埋件
- 下一篇:太阳能光伏保温外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