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i3C2纳米片在处理水中高氧化性有毒金属离子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410040.3 申请日: 2014-08-19
公开(公告)号: CN104192967A 公开(公告)日: 2014-12-10
发明(设计)人: 彭新生;应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主分类号: C02F1/62 分类号: C02F1/62;C02F1/64;C01B31/30;B82Y40/00
代理公司: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 代理人: 胡红娟
地址: 310027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ti sub 纳米 处理 水中 氧化 有毒 金属 离子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二维层状材料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Ti3C2纳米片在处理水中高氧化性有毒金属离子的应用。

背景技术

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如何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如有机染料、重金属、有机农药等等,成为了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环境问题。铬、锰及其化合物等强氧化物剂,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如冶金、化工、矿物工程、电镀、制铬、颜料、制药、轻工纺织等一系列行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含有铬、锰等高氧化性物质的废水的产生。

水体中铬主要以Cr(VI)和Cr(Ⅲ)两种形式存在,Cr(VI)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毒性,在生理pH范围内,Cr(VI)比Cr(Ⅲ)更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被细胞内存在的还原性物质还原为Cr(Ⅲ)。期间产生的大量的中间产物,可以与DNA反应而使DNA解旋或断裂,从而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此外,Cr(VI)还可诱发癌症,具有潜在的致畸和致突变作用。我国废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要求Cr(VI)的浓度低于0.5mg/L。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质标准”和我国“饮用净水水质标准”都明确规定饮用水中Cr(VI)含量不得大于0.05mg/L。

目前,去除水中高氧化性有毒离子,如Cr(VI)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传统的有氧化还原法,如采用亚硫酸氢钠或硫酸亚铁进行处理,两种方法的理论处理能力分别为250mg/g和62.5mg/g。

比较新颖的有离子交换法、反渗透膜法、电渗析法、吸附法等。如EI-Sikaily等(EI-Sikaily,A.El Nemr,A.Khaled,O.Abdelwehab,J.Hazard.Mater.,2007,148,216-228.)采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的Cr(VI),处理能力为112.36 mg/g;又如H.L.Ma等(H.L.Ma,Y.W.Zhang,Q.H.Hu,D.Yan,Z.Z.Yu,M.L.Zhai,J.Mater.Chem.,2012,22,5914-5916.)以乙二胺还原修饰的石墨烯(ED-rGO)作为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中的Cr(VI),处理能力为100mg/g。

但是上述方法往往存在着许多弊端:

首先,这些方法中使用的还原剂本身就对环境不太友好,而且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会产生很多废渣以及废气,如亚硫酸钠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会污染空气,甚至产生酸雨;

其次,目前的氧化还原法去除高氧化性有毒重金属离子对于pH的要求较高,需要在低pH值(2.5~3.0)下进行,因此还原前需要大量投酸。而沉淀重金属又要大量投碱,故成本较高。

再次,通过吸附等方法处理后得到的水中残留的高氧化性有毒离子的含量仍旧比较高,无法满足目前饮用水(WHO:0.05ppm)及农用水(0.1ppm)标准,去除能力有限。

Ti3C2纳米片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材料,其在能量存储等许多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燃料电池。如Tang Q等(Are MXenes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s for Li ion batteries?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Li storage capability of Ti3C2 and Ti3C2X2(X=F,OH)monolayer,Tang Q,Zhou Z,Shen P,J Am Chem Soc.2012)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Ti3C2 and Ti3C2X2纳米片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Ti3C2纳米片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Ti3C2纳米片在处理水中高氧化性有毒金属离子的新应用,Ti3C2纳米片对水中Cr(VI)和Mn(VII)的去除能力强,且无需在强酸条件下进行去除,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拓展了Ti3C2纳米片的应用领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00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