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00g/㎡~220g/㎡绢丝针织物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03933.5 | 申请日: | 2014-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4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14 | 分类号: | D04B1/14;D06B21/00;D06M11/76;D06M11/52;D06L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200 220 绢丝 针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印花的具有特定平方米克重绢丝针织物,具体是涉及一种200~220g/m2绢丝针织物,该绢丝针织物既可用于内衣面料,还可作为外穿的服装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具有优良服用特性的天然纤维面料,尤其是桑蚕丝与绢丝面料,在春夏秋季倍受人们的喜爱。在炎热的夏天,桑蚕丝或绢丝的服装更是成为人们的高档消费品。桑蚕丝、绢丝属天然蛋白质纤维,有良好的吸水性,柔软、舒适,对皮肤有保健作用,素有“纤维皇后”之美誉,更有“人造皮肤”之称号。一般丝织物产品以梭织织造居多,丝梭织物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面料在弹性、透气性和穿着舒适性方面没有丝针织物好,因此,近几年来丝针织面料蓬勃发展,在市场上渐趋流行。
桑蚕丝针织面料与绢丝针织面料相比,桑蚕丝针织面料手感太软,太贴身,长期以来用于做内衣的面料较多;而绢丝针织面料的挺括性比较好,价格比桑蚕丝便宜,不仅可以做内衣,更可以做外穿的服(正)装,具备桑蚕丝针织物的全部优良性能,光泽优雅润泽,不但挺括,透气,悬垂飘逸,而且可作为品质优良的可印花的绢丝针织面料。面料经印花后,花色品种繁多,非常适用于做内、外衣的高档印花绢丝裙。
设计克重为200~220g/M2的单面平纹绢丝针织物,常规生产是需要在24G单面圆机上进行编织得到的,进线用单根进线,构成该针织物的线支规格为55N/2~65N/2。众所周知,克重定为200~220g/m2的面料其优点在于:手感软硬适中、轻重适中而不失挺括,不仅可以做成内衣,更可以加工成外服穿着。然而,绢丝经过纺纱形成的双股线,弹性强,硬度大,直接用来针织时弯曲、扭转变形性差,不易形成均匀的线圈,针织时,易脱套产生破洞导致织疵,而且,经单根线编织成圈,易产生织疵,存在结子过大、布面平整度差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编织成圈均匀、结子小、疵点少、布面平整度高、吸湿性好的200g/m2~220g/m2绢丝针织物。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200g/m2~220g/m2绢丝针织物,它是由筒装绢丝股线在圆机上编织的生坯布通过精炼成克重、纵横密度分别为200~220G/M2、62目/5cm、82目/5cm,以作为可印花的内、外衣面料,组成该绢丝针织物的绢丝股线规格、线圈形式分别为120N/2绢丝股线、双线进线双线编织成的双线圈,组织为单面平纹组织,所述筒装绢丝股线是其退介时吸附22#针织乳化油的条件下直接在18G单面圆机上进行编织的。
上述生坯布是18G单面圆机在进线张力4~5CN、输线盘的输线长度16.5cm/50针,编织路数42路、生坯布卷取速度20mm/转的条件下获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克重、纵横密度分别为200~220G/M2、62目/5cm、82目/5cm的本发明200~220g/m2绢丝针织物,采用120N/2绢丝股线和双线圈,具有疵点少、结子小和布面平整度高的优点,而且,该绢丝针织物吸湿性更好,挺括度更佳,进而吸附有22#针织乳化油的绢丝线在编织时,可以减缓绢丝原料表层胶质层的弹性,增加丝线的柔软性,减轻绢丝的弯曲、扭转变形,形成均匀的线圈,减少丝线脱套以及编织物布面的织疵,对后续印花质量的提升有利。
2、进线张力得到优化,例如,张力过小编织会产生漏针,又比如,在张力过大编织时会造成破洞;编织路数经合理确定后,优化设计的输线盘输线长度与生坯布卷取速度的合理匹配,避免了生坯布卷取速度过快所产生的破洞现象,以及因卷取速度过小使生坯布出现稀路、丝线脱套产生破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绢丝针织物其双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未经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39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