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跨度桥梁用长期挠度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00606.4 | 申请日: | 2014-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2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袁卓亚;石雄伟;柯亮亮;赵建勋;冯威;田黎明;许冰;杜进生;雷丹;苗建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公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B13/24 | 分类号: | G01B13/24;G01C5/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景丽娜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度 桥梁 长期 挠度 监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大跨度桥梁用长期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静力水准仪(1),多个所述静力水准仪(1)均通过安装架(2)安装在所监测桥梁的梁体上,所监测桥梁的梁体为箱梁;所述安装架(2)的数量为多个且其数量与静力水准仪(1)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安装架(2)沿所监测桥梁的纵桥向由前至后布设,多个所述安装架(2)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箱梁的顶板底部;多个所述静力水准仪(1)均与数据采集系统相接,且多个所述静力水准仪(1)和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组成静力水准监测系统;多个所述安装架(2)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安装架(2)包括三角形支撑架和安装在所述三角形支撑架上且安装高度可调的支撑板(2-1),所述三角形支撑架沿所监测桥梁的横桥向布设,所述静力水准仪(1)安装在支撑板(2-1)上;所述三角形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2-2)、固定在第一支撑杆(2-2)一端下方的第二支撑杆(2-3)和连接于第一支撑杆(2-2)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2-3)下端之间的斜支撑杆(2-4),所述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和斜支撑杆(2-4)均布设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2)平贴在所述箱梁的顶板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杆(2-3)与第一支撑杆(2-2)呈垂直布设,所述支撑板(2-1)与第一支撑杆(2-2)呈平行布设;所述第一支撑杆(2-2)通过多个膨胀螺栓(4)固定在所述箱梁的顶板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桥梁用长期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静力水准仪(1)的贮液容器之间通过连通管(3)相互连通,多个所述静力水准仪(1)的安装高度均相同。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桥梁用长期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和斜支撑杆(2-4)均为型钢;所述第一支撑杆(2-2)上开有多个分别供膨胀螺栓(4)安装的螺栓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2-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斜支撑杆(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2-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2-3)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斜支撑杆(2-4)位于第二支撑杆(2-3)的一侧,所述支撑板(2-1)位于斜支撑杆(2-4)的另一侧且其安装在斜支撑杆(2-4)下部,所述支撑板(2-1)沿所监测桥梁的横桥向布设;所述第一支撑杆(2-2)与第二支撑杆(2-3)之间以及所述斜支撑杆(2-4)与第一支撑杆(2-2)和第二支撑杆(2-3)之间均以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桥梁用长期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2)中所述三角形支撑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三角形支撑架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其沿所监测桥梁的纵桥向由前至后布设,多个所述三角形支撑架呈平行布设,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三角形支撑架之间均通过多个连接件进行连接;所述安装架(2)中支撑板(2-1)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支撑板(2-1)安装在多个所述三角形支撑架的第二支撑杆(2-3)上,多个所述三角形支撑架的第二支撑杆(2-3)均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且多个所述三角形支撑架的第二支撑杆(2-3)上均开有供支撑板(2-1)安装的安装孔;多个所述连接件连接于前后相邻两个所述三角形支撑架的第二支撑杆(2-3)之间,且多个所述连接件由上至下布设。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桥梁用长期挠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2)沿所监测桥梁的横桥向布设,所述第一支撑杆(2-2)和第二支撑杆(2-3)均为角钢,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两边分别为第一直角边和第二直角边,第二支撑杆(2-3)的两边分别为第三直角边和第四直角边;所述第一直角边平贴在所述箱梁的顶板底部,所述第三直角边上部平贴在所述第二直角边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三直角边上部与所述第二直角边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3)的顶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直角边的底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公路研究院,未经西安公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060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