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83334.1 | 申请日: | 2014-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5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董新胜;张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新疆电力建设调试所;董新胜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 遮蔽罩 规范化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带电作业工器具试验,特指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可以同时进行多套相同电压等级不同规定的配网导线遮蔽罩进行试验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网带电作业在电网企业及其他供电单位得到广泛应用,配网带电作业能减少由于停电检修造成的供电损失,能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而带电作业工器具是保障配网带电作业人身及设备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保证带电作业工器具的安全可靠性,行业规范规定配网防护类带电作业工器具每年进行2次预防性试验,期间间隔为半年。
带电作业工器具主要的检测为绝缘性能检测,而绝缘性能检测主要是工器具的绝缘部位的工频耐压检测,目前工器具的检测由于大多检测单位检测电极的不规范造成工器具检测不规范,导致工器具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检测效率低下。检测的不规范主要是指,工器具的绝缘部位不能得到有效检测。为此,工器具的检测技术要体现工频耐压试验过程中,工器具的有效绝缘部位得到真正检测。根据《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在进行遮蔽罩绝缘试验时,通常遮蔽罩的内部的电极是一金属芯棒,并置于遮蔽罩内中心处,遮蔽罩外部电极为接地电极,由导电材料,如金属箔等,由于配电网工器具形状复杂,形状各异,使得检测电极真正良好接触被试品绝缘部位并不容易,这也是以往检测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另外,绝缘检测时,通常一次耐压试验只能试验一只,检测效率低下,造成一般单位难于进行该类设备试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配网导线遮蔽罩试验的不规范性及检测效率低下的缺点,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试验装置,以规范配网导线遮蔽罩的检测,提高配网导线遮蔽罩检测的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在进行多个同电压等级的配网导线遮蔽罩试验时,将配网导线遮蔽罩放到外电极,将内电极穿入到配网导线遮蔽罩中,再将内电极引线与高压引线连接起来,在高压导电杆上施加试验电压,通过泄漏电流表读取泄漏电流,完成一批配网导线遮蔽罩试验。
所述的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其底座配备有多个泄漏电流表,且电流表的低压侧和外壳都连接在一起,底座上设置有多个检测平台。
所述的外电极,一个检测平台上配有三个外电极,以支撑配网导线遮蔽罩。
所述的内电极,由电极、绝缘套管和引线组成,绝缘套管在试验时位于配网导线遮蔽罩的未端。
采用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1、底座上固定有多个泄漏电流表以及能放置多个检测平台可以保证一次可以检测多个配网导线遮蔽罩。
2、一个检测平台上有三个外电极可以平衡支撑配网导线遮蔽罩,同时增加配网导线遮蔽罩与外电极的接触面积,可以更有效检测配网导线遮蔽罩。
3、内电极采用电极与绝缘套管相接合,在电极的一端焊上绝缘套管,在试验时绝缘套管位于配网导线遮蔽罩的未端,拉长了内电极与外电极的电气距离,可以防止试验时内电极对外电极放电。
综上所述: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可以一次检测多个相同样式或不同样式的配网导线遮蔽罩,提高了配网导线遮蔽罩检测的效率,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 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 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检测平台;
图3 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检测平台立体图;
图4 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内电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配网导线遮蔽罩规范化试验装置,包括检测平台[1],高压引线[2],高压导电杆[3],绝缘支撑杆[4],底座[5],泄漏电流表[6],万向轮[7];其绝缘支撑杆[4]固定在底座[5]两侧,在绝缘支撑杆[4]顶端固定高压导电杆[3],通过在高压导电杆[3]上固定高压引线[2],高压引线[2]再连接检测平台,检测平台[1]再与泄漏电流表[6]相连。
如图2所示,检测平台[1],包括外电极支架[11],外电极[12],内电极[14];其外电极支架[11]采用中空绝缘瓷套管做成,外电极[12]采用不锈钢材料做成;外电极[12]位于外电极支架[11]上,在外电极[12]与内电极[14]之间放置导线遮蔽罩[14],内电极[14]通过高压引线[2]与高压导电杆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新疆电力建设调试所;董新胜,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新疆电力建设调试所;董新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83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