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水分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9430.9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9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军;刘广勤;生静雅;张普娟;陈亚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核桃 容器 水分 管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灌溉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水分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薄壳山核桃[Caryaillinoensis(Wangenh.)K.Koch],又名长山核桃,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胡桃科山核桃属落叶乔木。在我国发展木本粮油和实施木材储备战略背景下,作为集果用、油用、材用于一身的薄壳山核桃迅速发展,长江中下游适种区出现种植热潮,苗木需求量剧增。
富根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可解决裸根苗成活率低、缓苗慢的问题,提高建园效率、利于早果丰产。目前,薄壳山核桃容器苗一般采用上部喷灌方式给水,灌溉水易被叶片拦截侧流,高达50%-70%的水分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存在费工费力、苗木接受水分不均匀的问题,影响苗木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节水且苗木质量好的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水分管理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出苗前采用上方喷灌方式给水,出苗后采用育苗池浸水方式给水,能够极大节水,且能够显著提高苗木质量。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水分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出苗前采用上方喷灌方式给水,出苗后采用育苗池浸水方式给水。
优选地,所述上方喷灌方式给水的条件包括:每次喷灌喷透水,每3-5天喷灌一次。
优选地,所述育苗池浸水方式给水的条件包括:每次每株容器苗浸水量为0.8-1.5L,待水分吸收利用后保持育苗池干燥,4-6天后再次浸水。
优选地,所述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育苗。
优选地,所述日光温室内设有多个育苗池,并设有供水蓄水池和集水蓄水池,相邻的育苗池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与供水蓄水池连通的育苗池与供水蓄水池之间通过进水管连通,与集水蓄水池连通的育苗池与集水蓄水池之间通过出水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育苗池由空心砖砌成,所述育苗池长3-4m、宽1-1.4m、高0.15-0.2m,池底水平,不渗水。
优选地,所述容器苗的容器材料为80-100g/m2无纺布,容器为圆柱形,口径为13-17cm,高度为28-32cm。
优选地,所述容器苗由播种方式形成,每个容器中播种1粒种子。
优选地,进水管、连接管和出水管均为管道直径为30-35mm的UPVC管,进水管的管底沿距育苗池底8-12cm,连接管的管底沿距育苗池底4-6cm,出水管的管底沿距育苗池底4-6cm。
优选地,所述容器苗的容器中的育苗基质包括混合均匀的园土、泥炭、珍珠岩和腐熟农家肥,园土、泥炭、珍珠岩和腐熟农家肥的体积比为4∶3∶1∶2。
本发明的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水分管理方法,出苗后利用基质毛细管作用湿润苗木根域,水分除通过植物蒸腾和表面蒸发外,全部被植株利用,比育苗过程中全部采用上方喷灌方式给水可节水约30%;本发明方法容器苗受水量均匀,苗木生长均匀整齐,苗木质量明显提高,种植本发明方法培育的容器苗,1年生苗木地径和株高较上方喷灌苗可分别增加约32.7%和约16.5%;采用本发明方法,容器底部浸泡在水中,底部的根系缺氧死亡,促进了侧根发生,与上方喷灌苗相比,一级侧根数可增加约26.8%。本发明方法可广泛用于薄壳山核桃苗的培育。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育苗池连通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水分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出苗前采用上方喷灌方式给水,出苗后采用育苗池浸水方式给水。
本发明中,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是指在容器中播种形成,薄壳山核桃容器苗水分管理方法是指播种后至苗期的水分管理方法。播种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播种量为每容器播种1粒种子。
本发明中,出苗前采用上方喷灌方式给水,上方喷灌方式给水的条件优选包括:每次喷灌喷透水,每3-5天喷灌一次。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喷透水即指将容器中的育苗基质喷透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94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