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结构物的应变测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76440.7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4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莫时旭;郑艳;李兴科;羊海林;李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7/16 | 分类号: | G01B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结构 应变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结构物的应变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振弦式应变计适用于长期埋设在水工结构物或其它混凝土结构物内,测量结构物内部的应变量,但该方法成本较高,埋设时占用的空间较大。在充填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试验中,混凝土充填空间有限,不便埋设足够的振弦式应变计,难以获得截面应变变化结果,另外埋设振弦式应变计后,也不便充填混凝土的灌注,影响充填混凝土的密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占用的空间小、可埋设的应变片多、对混凝土的充填质量影响小、测量成本较低的混凝土结构物的应变测量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结构物的应变测量方法,包括:步骤1,制作钢筋框架;步骤2,将应变片固定到钢筋框架上;步骤3,将步骤2中的钢筋框架预埋在混凝土结构物中,并将应变片的引线引出混凝土结构物的外部;步骤4,将应变片的引线与应变测试装置连接,以实现对混凝土结构物的应变测量。
进一步地,步骤1包括:将第一钢筋裁成预定长度;将第一钢筋的端部弯折成弯钩;将多根第一钢筋的一端通过一根第二钢筋焊接固定,从而形成钢筋框架。
进一步地,步骤2还包括:利用环氧树脂对应变片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步骤3还包括:在预埋钢筋框架时,将钢筋框架的第二钢筋焊接到用于浇筑混凝土结构物的钢箱的钢箱壁上,并将应变片的引线从钢箱壁的出气孔中引出。
进一步地,步骤3还包括:待钢箱加工完成后,用灌注的方法向其中充填混凝土;对混凝土进行振捣。
通过上述的方法,本发明采用在充填混凝土中埋设钢筋平面框架,由于钢筋与充填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在受力过程中两者共同协调变形,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方法,通过测量钢筋的应变可以得到相应位置混凝土的应变。本发明占用的空间小,可埋设的应变片多,对混凝土的充填质量影响小,测量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钢筋框架;2、应变片;3、混凝土结构物;4、第一钢筋;5、第二钢筋;6、引线;7、应变测试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请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结构物的应变测量方法,特别地,适用于充填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试验,包括:
步骤1,制作钢筋框架1;
步骤2,将应变片2固定到钢筋框架1上;
步骤3,将步骤2中的钢筋框架1预埋在混凝土结构物3中,并将应变片2的引线引出混凝土结构物3的外部;
步骤4,将应变片2的引线与应变测试装置7连接,以实现对混凝土结构物3的应变测量。例如,可在试验梁制作完成后,在试验过程中将应变片连接线与静态应变箱连接,用应变采集系统采集应变。优选地,应变测试装置7为静态应变仪。
通过上述的方法,本发明采用在充填混凝土中埋设钢筋平面框架,由于钢筋与充填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在受力过程中两者共同协调变形,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方法,通过测量钢筋的应变可以得到相应位置混凝土的应变。本发明占用的空间小,可埋设的应变片多,对混凝土的充填质量影响小,测量成本较低。
优选地,步骤1包括:将第一钢筋4裁成预定长度;将第一钢筋4的端部弯折成弯钩;将多根第一钢筋4的一端通过一根第二钢筋5焊接固定,从而形成钢筋框架1。这样,钢筋框架1的所述一端是固定的,而另一端则处于自由状态。
优选地,步骤2还包括:利用环氧树脂对应变片2进行保护,以防止应变片2在振捣和长时间放置的过程中发生损坏。
优选地,步骤3还包括:在预埋钢筋框架1时,将钢筋框架1的第二钢筋5焊接到用于浇筑混凝土结构物3的钢箱的钢箱壁上,并将应变片2的引线6从钢箱壁的出气孔中引出。
优选地,步骤3还包括:待钢箱加工完成后,用灌注的方法向其中充填混凝土;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以使混凝土密实。更具体地,可用振动棒从钢箱的灌注孔伸入进行适当振捣,振捣时注意对埋设应变设施的保护。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埋设于混凝土中的钢筋上,采用静态应变仪测量应变,而得到相应位置混凝土应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64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