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瓣式止回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74150.9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5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华 |
主分类号: | F16K15/03 | 分类号: | F16K15/03;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61 江苏省南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瓣式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门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双瓣式止回阀的结构。
背景技术
双瓣式止回阀属于旋启式止回阀范畴,由于这种阀门具有结构紧凑、结构长度短、占用安装空间小、重量轻以及阀瓣启闭较为迅速、回座冲击小、不容易发生水锤现象等优点,因此在一些气液管路系统中也有不少应用。双瓣式止回阀一般主要采用对夹方式安装在两个管道法兰之间,也有一些产品与管道的连接方式采用对焊连接或法兰连接。双瓣式止回阀主要由阀体、阀瓣、转轴、固定轴、扭簧等零件组成,在阀体的内腔靠下侧有两个对称配置的半圆形密封面,中间有横梁相隔,半圆形阀体密封面之上对应配置有两个半圆形阀瓣,每个阀瓣通过设置在其上的两个轴耳上的孔与转轴进行铰接连接;在转轴的上侧还设置有与转轴平行的固定轴,转轴和固定轴通过一定的方式固定在阀体上,在转轴上套装有两个扭簧,扭簧的一个扭臂压贴在固定轴上,而另一个扭臂分别压紧在两个阀瓣的背面,通过合适的弹簧力来提供初始密封比压和辅助阀瓣快速关闭。固定轴的作用除了是作为扭簧产生扭力的支撑点外,同时也是作为每个阀瓣全开时的辅助限位。阀门使用时,正流的介质会推动两个阀瓣转动并对折到一起而使阀门处于开启状态,介质倒流时则会使两个阀瓣展开形成一个整圆而使阀门关闭。
以往的双瓣式止回阀产品,一般都会采用在阀体上开设贯穿阀门体腔的穿透性轴孔来安装转轴和固定轴,孔端用螺塞封闭。这种结构会使阀门存在外泄漏的隐患,尤其是对高压力级的阀门来说,这一问题对阀门使用可靠性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解决外穿销轴结构所存在的这一问题,一些内销轴结构的设计相继被采用,亦即在阀体内设置安装固定于阀体上的支承座,转轴和固定轴均支承和装配在支承座上。如美国专利US5246032A所公开的双瓣式止回阀结构(图1),将阀瓣、转轴、固定轴、扭簧与支承座等阀内件先行组装好后,整体放入阀内并转动一定角度,两个支承座的上端面进入阀体内腔上口设置的限位凸边的下方,支承座沿阀门轴向被定位;同时阀体内腔中间横梁两端、支承座预定安装位置的下侧,每侧设置有两个(共四个)小孔(盲孔),其内预先放置小弹簧和较小的圆柱销,在每个支承座的对应位置也设置有两个大孔朝下的阶梯孔,当支承座转动至预定位置时,圆柱销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进入支承座的孔中,卡住支承座使支承座的安装位置被确定。如上所述,阀门的阀内件由于采用了通过内置的支承座来安装固定的内销轴结构,不需要从阀体体腔外侧加工销轴安装孔,因而在阀体上消除了多达四个可能的外泄漏通道,对改善阀门的密封可靠性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结构在加工、装配、使用和维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阀体中间横梁两端的四个圆柱销安装孔,不仅靠近阀体内壁,而且孔的位置处于阀体内腔上口的限位凸边的下方,再加上每对孔的钻孔位置要与支承座上的孔位完全吻合,因而钻孔难度大、加工困难,结构工艺性不佳;2、阀门装配时,转动阀内件组件使四个圆柱销自动弹入的找位操作有一定困难、装配效率低;3、转动阀内件组件时第一个圆柱销会错误地进入其不该进入的支承座阶梯孔,需要用工具从阶梯孔上侧的小孔将其顶压下后才能继续操作;4、维修拆卸阀内件时,需要用工具同时压下多个圆柱销后才可转动阀内件和支承座,维修操作不方便;5、阀内件和支承座完全依靠四个小圆柱销来定位,阀门安装运行时其可靠性欠佳;6、阀体内腔上口设置的向内凸出的限位凸边使阀门内腔的局部成为非回转型异型表面,增加了阀体机械加工的难度。
为了获得不凸出于阀体内腔加工圆柱面的支承座的定位结构,一种方式是从阀体中腔孔口向下和向外侧方向加工一段凹圆柱面用于支承座的整体嵌入定位,典型结构如英国Goodwin公司的产品,国内产品结构如中国专利CN202140632U实施例三所提出的结构(图2),图中序号13部位为阀体上加工的凹圆柱面,装配时与支承座背侧的凸圆柱面配合使支承座被定位。上述这种方式的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阀体出口端面上的密封水线面的一部分被去除,不利于阀门在管道上安装后的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华,未经章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41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窑炉用的辅助设备顶升调整装置
- 下一篇:水导瓦提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