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3591.7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8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依田和弘;大桥正明;依田昌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3/34 | 分类号: | H02K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周靖;郑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电机 定子 绝缘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一种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的改良,其目的在于确保在定子的槽内绕装的绕线和定子铁芯之间的电绝缘距离。
背景技术
作为电磁电机,例如,无刷电机、步进电机等已为公知。
在电磁电机的定子铁芯的槽内,经由电绝缘部件(以下,简称“绝缘部件”),绕装绕线。为了该绕线的绝缘结构适合海外的安全标准(UL、TUV标准等),必须确保绕线与定子铁芯之间的电绝缘距离。
因为绕线的绕装工序使用自动绕线装置进行,槽开口部被开放。因此,尤其是,在小型电磁电机中,绕线和定子铁芯之间的沿面或者空间距离不足。因此,作为确保绕线和定子铁芯之间的电绝缘距离的方法,在绕线和安装于槽内的绝缘部件之间,插入配置电绝缘片(以下,简称“绝缘片”)。
但是,安装于槽内的绝缘部件没有可以插入配置绝缘片的结构。因此,必须在绕线和绝缘部件之间用手工工序安装绝缘片,需要花费时间进行绝缘片的安装工序。
现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的技术方案。例如,公开了作为通过以使得绝缘部件和定子之间可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在绝缘部件设置台阶,从而使得容易插入绝缘片的结构的电磁电机的绕线绝缘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公开了作为绝缘部件的沿槽开口部的两端部向槽内侧弯曲,且可以确保绕线和定子之间的绝缘距离的结构的电磁电机的绕线绝缘结构(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819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8170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减薄附有用于将绝缘片插入绝缘部件的台阶的部位的厚度,绝缘部件成型难,容易裂开。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向槽内侧弯曲的部分绕装绕线难,不能确保绕线的占有面积。另外,因为必须以弯曲部分不接触自动绕线装置的绕线管嘴(巻線ノズル)的方式进行绕线的绕装工序,所以绕装操作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其对绝缘部件的成型不产生不良影响,确保绕线的占有面积,可以容易地进行绕线的绕装操作,并且,以简单的结构可以确保绕线和定子铁芯之间的电绝缘距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为,在由定子和转子形成的电磁电机的定子铁芯的槽内经由绝缘部件绕装绕线而形成的绕线绝缘结构,其中在上述定子铁芯的槽开口部侧,形成有用于在上述定子铁芯和上述绝缘部件之间插入绝缘片的绝缘片插入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在定子铁芯的槽开口部侧,形成有用于将绝缘片插入定子铁芯和绝缘部件之间的绝缘片插入部。通过在定子铁芯和绝缘部件之间形成绝缘片插入部,容易插入绝缘片,提高了该绝缘片安装的操作性。
另外,因为在定子铁芯和绝缘部件之间形成绝缘片插入部,所以绝缘部件的厚度基本一致,对绝缘部件的成型不产生不良影响。
因为是不对绝缘部件进行加工而插入绝缘片的结构,所以可以确保绕线的占有面积,容易进行绕线的绕装操作。
并且,通过在定子铁芯和绝缘部件之间形成绝缘片插入部且在该绝缘片插入部插入绝缘片的仅仅简单结构,可以确保绕线和定子铁芯之间的电绝缘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磁电机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磁电机的绕线结构的A部放大图。
图3为电磁电机的定子铁芯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图。
记号说明
1 定子
2 转子
20 定子铁芯
40 绝缘部件
50 绝缘片插入部
51 台阶部
60 绝缘片
100 电磁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在定子铁芯的槽开口部侧,形成有用于将绝缘片插入定子铁芯和绝缘部件之间的绝缘片插入部。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对绝缘部件的成型不产生不良影响,确保绕线的占有面积,可以容易地进行绕线的绕装操作,可以实现以简单的结构就能够确保绕线和定子铁芯的电绝缘距离的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
【电磁电机用定子的绕线绝缘结构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洋电气株式会社,未经山洋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35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