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声器的清洗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73012.9 | 申请日: | 2014-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6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述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新奥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3G1/14 | 分类号: | C23G1/14;B08B3/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颜春艳 |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声器 清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材料表面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声器的清洗方法。
背景技术
消声器是家用空调及中央空调常用配件,一般用于控制空气动力性噪声,其原理是利用装置在管道中声学性能突变处的声反射作用,借助管道截面的突然扩张、收缩或旁接共振腔,产生声阻抗失配,使某些频率的声波在声阻抗突变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干涉等现象,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
空调使用的消声器在制备时,原材料常有氧化现象,有一定的锈斑,而且在加工制备过程中,常在原材料上涂布润滑油、防锈油等,加工得到的成品消声器上会残留有油污,也存在一定的锈斑,直接安装于空调压缩机中,会影响消声器的运行,防噪音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消声器的清除方法,可以有效清除消声器表面的油污和锈蚀,使消声器表面保持干净,保证消声器的良好运行,使防噪音效果更好。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消声器的清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生产出来的黑胚消声器用超声波进行清洗,清洗的温度为55-65℃,清洗时间为45-120秒,清洗三次,其中超声用水中加入碱性洗涤剂;
步骤2,纯水漂洗;
步骤3,将步骤2处理后的消声器用加入了碱性除锈剂的水进行漂洗45-120秒,漂洗两次;
步骤4,将步骤3处理后的消声器用碱性除锈剂进行防锈处理45-120秒;
步骤5,将步骤4处理后的消声器用纯水清洗;
步骤6,风干;
步骤7,烘干。
优选地,步骤1中,超声用水中碱性洗涤剂的浓度为0.1~10wt%,更优选为1~8wt%,更优选为3~5wt%。
优选地,步骤3中,加入了碱性除锈剂的水中碱性除锈剂的浓度为0.1~10wt%,更优选为1~8wt%,更优选为3~5wt%。
优选地,步骤3中,漂洗的温度为40~80℃。
优选地,步骤5中,烘干的温度为130~160℃,烘干时间为6~10分钟。
本发明上述内容中,碱性清洗剂是指PH值大于7的清洗剂。
本发明上述内容中,碱性除锈剂是指PH值大于7的除锈剂。
本发明采用化学和物理结合的方法,采用碱性洗涤剂和超声结合可有效去除消声器表面的油污,再采用加入了碱性除锈剂的水进行漂洗,进一步保证了消声器表面的干净。在整个工艺中采用风干和烘干的方法将工艺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掉,不会在消声器表面引入新的杂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清洗方法可以有效清除油污和锈蚀,保证消声器表面干净,使消声器运行良好,防噪音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消声器的清洗方法,将生产出来的黑胚消声器用超声波进行清洗,55-65℃下超声45秒,清洗三次,其中超声用水中加入碱性洗涤剂,超声用水中碱性洗涤剂的浓度为5wt%;纯水漂洗;然后将消声器用加入了碱性除锈剂的水进行漂洗,漂洗120秒,漂洗两次,其中,漂洗的温度为60℃,加入了碱性除锈剂的水中碱性除锈剂的浓度为6wt%;将消声器用碱性除锈剂进行防锈处理120秒;用纯水清洗;自然风干;在8m长的烘干机中,100℃烘烤400秒。
实施例2
一种消声器的清洗方法,将生产出来的黑胚消声器用超声波进行清洗,55-65℃下超声120秒,清洗三次,其中超声用水中加入碱性洗涤剂,超声用水中碱性洗涤剂的浓度为6wt%;纯水漂洗;然后将消声器用加入了碱性除锈剂的水进行漂洗,漂洗45秒,漂洗两次,其中,漂洗的温度为40℃,加入了碱性除锈剂的水中碱性除锈剂的浓度为3wt%;将消声器用碱性除锈剂进行防锈处理60秒;用纯水清洗;自然风干;在8m长的烘干机中,100℃烘烤400秒。
检测消声器清洗后空调运行的最大噪音值,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对比例为未对消声器进行清洗,直接用于空调压缩机内。
表1空调运行的噪音检测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新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新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30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