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于任何SEG-Y地震数据的I/O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1703.5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0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跃;周巍;孔祥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9/44 | 分类号: | G06F9/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郭韫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任何 seg 地震 数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任何SEG-Y地震数据的I/O方法,不仅可以供科研生产者学习使用,也可以运用于处理、解释软件系统中,甚至也可以适于煤田、固体矿产等工程地质勘探领域软件中。
背景技术
SEG-Y地震数据的I/O方法是一种业已成熟的技术。当格式不同的地震数据I/O时,一般会运用解析和转换方法。但是在应用中它通常只是两种类型之间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然而目前处理、解释商业软件都有自己内部的地震数据格式,如:PARADIGM、OMEGA等处理软件都有各自内部使用的数据格式。国内大部分自主软件也都有内部使用的地震数据格式。这些软件都是通过输入程序先把外界的SEG-Y数据转换成内部格式数据之后再做其它工作,处理完后,再通过输出程序把内部格式数据输出成SEG-Y数据,以便日后使用。这样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就经常面临地震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当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尤其是海量数据,转换起来非常耗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适于任何SEG-Y地震数据的I/O方法,提高系统数据管理方面的效率,特别是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避免多次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地震数据转换后,采用动态存储数据的方法,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在转换过程中,运用多种优化的程序编写算法,提高数据计算转换效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适于任何SEG-Y地震数据的I/O方法,包括:
第一步,读取地震数据二进制文件头和道头信息获得关键信息;
第二步,建立新文件,然后将第一步中读取到的关键信息以及原始SEG-Y文件存储的路径写到新文件的数据结构体中,结构体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主要包括原始地震数据类型和地震数据的关键信息等字段;如果以后用到地震数据的关键信息,直接读取新文件即可;
第三步,读取地震道数据,得到格式转换后的数据;
第四步,输出地震数据。
所述第一步中的关键信息包括:
从地震数据二进制文件头读取到的SEG-Y文件的数据格式、采样点数、采样间隔,测量单位,以及从地震数据道头信息读取到的记录号,cdp号,线号,偏移距,炮点坐标,检波点坐标,检波点高程,炮点高程;
所述第三步包括:
判断运行程序的机器字节序:若是大端法,则其低地址端存放的是0x12,若是小端法,则其低地址端存放的是0x34;
其次是样点数据值格式转换:将新文件中记录的原始地震数据格式转换成机器数据格式;
定义全局动态数组,然后把格式转换后的每一道地震数据读出,并将所有地震数据保存在全局动态数组中,完成整个地震数据读取。
所述样点数据值格式转换包括以下五种:
第一种UNIX的IEEE格式转换:原始数据是4个字节,小端法字节序,进行高低字节逐一交换;
第二种是UNIX的IBM格式转换:分为两步,首先进行高低字节交换,然后把IBM格式转换为IEEE格式;
第三种是PC机的IBM格式转换:把IBM格式转化为IEEE格式;
第四种是长整型格式转化:字节高低调序;
第五种是整型转换:字节高低调序。
所述第四步是这样实现的:
如果在全局动态数组生命周期内,则直接输出数据,如果不在全局动态数组生命周期内,则输出独立的模块(独立的模块是指直接把原始地震数据输出,不存储在动态数组中);
若输出是独立的模块,则根据新文件中保存的地震数据格式,循环读取每一道地震数据,直接转换成原始地震数据格式,输出地震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取综合各种地震数据格式转化方法的优点,并且创造性的把原始地震数据格式保存在新文件中,在地震数据I/O中,不需多次进行数据转换。并且灵活运用c语言编程技巧,提高程序运行效率。把该方法集成在自主软件中,结果表明,地震数据I/O正确。
附图说明
图1本方法的步骤框图
图2实施例中的地震道数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17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