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层建筑混凝土专用泵送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3698.3 | 申请日: | 201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82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高育欣;张涛;郑广军;毕耀;吴雄;李兴;傅承飞;霍亮;王少峰;韩武军;孙冲;熊龙;汪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26 | 分类号: | C04B24/26;C08F283/0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张秋燕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层建筑 混凝土 专用 泵送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混凝土专用泵送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施工工程的增多,泵送混凝土被广泛使用,由于建筑混凝土强度高、粘度大、易离析,因此在泵送过程容易出现严重坍损,为了减少建筑混凝土泵送过程的坍损,一般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用以对混凝土实现减水保坍,减小坍损,降低泵送难度。目前,大部分泵送剂需要通过复配法得到,即以常规应用的几种减水剂,例如聚羧酸系减水剂和缓凝剂、保水剂、引气剂等助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但是这类混凝土外加剂组成比较复杂,制备过程比较麻烦,并且只对中低层混凝土泵送时有效,对于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特别是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时,需要泵送压力很高,而高压力会导致混凝土出现泌水问题,造成混凝土离析、严重坍损或堵泵,混凝土泵送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混凝土专用泵送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组成简单,避免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时出现沁水现象。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高层建筑混凝土专用泵送剂,它由包括含双键的聚醚单体、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单体、不饱和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泌水改善型助剂、链转移剂、引发剂的原料制备而成,其中含双键的聚醚单体、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单体、不饱和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泌水改善型助剂共同组成减水剂;所述引发剂的加入量为所述减水剂总重量的0.2~0.5%,所述链转移剂的加入量为所述减水剂总重量的0.05~0.2%。
按上述方案,所述减水剂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各组分含量如下:含双键的聚醚单体60~90%,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单体8~30%,不饱和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1~10%,泌水改善型助剂1~10%。
按上述方案,所述含双键的聚醚单体的化学结构式如式1所示:
式1中,R1和R2分别表示氢原子或者1~3个碳原子的烷基中的一种;X为碳原子、亚甲基或1~10个碳原子的烷基中的一种;R3O为2~5个碳原子的烷氧基,a为该烷氧基的聚合度,其值为9~100;R4为氢原子或1~3个碳原子的烷基;n为聚合度,其值为9~100。
按上述方案,所述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单体的化学结构式如式2所示:
式2中,R5和R6分别表示氢原子、甲基或羧基中的一种,且R5和R6不能同时为羧基;R7表示氢原子、甲基或羧基中的一种;M表示氢原子、一价金属离子或二价金属离子中的一种;m为聚合度,其值为9~100。
按上述方案,所述不饱和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按上述方案,所述泌水改善型助剂是丙烯酰胺单体或者分子量1000~10000的淀粉丙烯酸酯的一种。
按上述方案,所述链转移剂为巯基乙醇、2-羟基丙硫醇、巯基乙酸、2-巯基丙酸、3-巯基丙酸、2-巯基丁二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按上述方案,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偶氮二异丁腈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上述超高层建筑混凝土专用泵送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上述配比,称取含双健的聚醚单体60~90份、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单体8~30份、不饱和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1~10份、沁水改善型助剂1~10份,其中含双键的聚醚单体、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单体、不饱和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泌水改善型助剂共同组成减水剂,称取引发剂的量为所述减水剂总重量的0.2~0.5%,称取链转移剂的量为所述减水剂总重量的0.05~0.2%,备用;
2)将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单体、不饱和羧酸酯及其衍生物单体、链转移剂共同溶解于水配成水溶液A,将引发剂溶解于水配成水溶液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36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