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泵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2051.9 | 申请日: | 201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尊道;柳泽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04C2/10 | 分类号: | F04C2/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冯春时,李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泵,其能够使得泵整体小型化,并且降低驱动时转子的磨耗,延长寿命,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内装有泄放阀的内接齿轮式油泵。专利文献1公开了其具体的构成。概略地讲专利文献1的构成,在配置有内外两个转子的凹形凹部6的周围形成用于安装罩24的平滑的罩安装面22,在适当位置穿设有用于固定罩24的多个螺栓孔23。
在罩安装面22上,从排放室11附近朝向吸入室10凹设有返回通路26。该返回通路26的一端向着入口通路12开口,并且另一端延伸到与排放室11邻接的部分。由此,罩安装面22分为围绕圆形凹部6的泵室侧部分22a和外侧部分22b,形成为两个部分。
另外,向排放通路14开口的泄放通路27的中间位置穿设的侧孔27a在返回通路26开口。在泄放通路27安装有公知的泄放阀28,当排放压达到一定以上时,过剩压的润滑油通过侧孔27a排出至返回通路26内,向着吸入室10侧循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246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所述返回通路26和所述圆形凹部6隔离,因此在返回通路26和圆形凹部6之间形成泵室侧部分22a。因此,泵壳体5在径向外侧增大泵室侧部分22a的宽度的大小。
另外,所述返回通路26在与圆形凹部6分开的位置,以与该圆形凹部6独立的状态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泵壳体5的形状变得复杂,制造成本也变高。进一步地,返回通路26形成在与圆形凹部6分开的位置,因此泄放油的流路变长,泄放油的流动难以顺利进行,甚至泄放动作很有可能变得不良。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使得由泄放阀所泄放的油有效率地返回至吸入侧,使得泄放动作良好,并且抑制安装在泵主体上的转子的损耗的发展,使其变得长寿命,并且使其集中得非常紧凑,能够简单地制造。
解决问题的手段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锐意研究的结果是,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解决了上述问题,第一实施方式是:一种油泵,包括泵主体、泵盖、外转子和内转子,所述泵主体包括:在内周侧具有内周支撑壁部的转子室;形成在该转子室的第一吸入端口和第一排放端口;与所述第一吸入端口连通的吸入油路;与所述第一排放端口连通的排放油路;使油从该排放油路向所述吸入油路泄放的泄放阀;形成在该泄放阀的泄放排出侧的泄放室;从所述泄放室和所述吸入油路之间形成的第一返回油路,所述泵盖包括:第二吸入端口和第二排放端口;与所述第一返回油路相对并且与其连通的第二返回油路,所述外转子被所述转子室的内周支撑壁部支撑,所述内转子配置在所述外转子的内周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返回油路在所述内周支撑壁部形成为凹槽状,并且沿着所述外转子侧的外周面开口,支撑所述外转子的径向的表侧面的支撑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泵盖的形成所述第二返回油路的部位附近。
通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油泵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二实施方式的油泵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油泵中,所述第一返回油路和所述第二返回油路形成在相对于最大间隙部以所述转子室的中心位置为点对称的位置及其附近,所述最大间隙部位于所述吸入端口的终端部侧和所述排放端口的始端部侧之间。
通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三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返回油路在所述内周支撑壁部的深度方向的上端部位且在所述转子室的表面部位形成开口。
通过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第四实施方式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返回油路从所述转子室的表面的深度尺寸小于所述外转子的轴向厚度的一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20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F04C 旋转活塞或摆动活塞的液体变容式机械
F04C2-00 旋转活塞式机械或泵
F04C2-02 .弧形啮合式的,即各配合元件具有圆弧形传送运动,每个元件都具有相同数目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4C2-08 .相互啮合式,即带有与齿轮机构相似的配合构件的啮合
F04C2-22 .内轴式,与其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具有同方向的运动,或其中的1个配合元件是固定的,内部元件比外部元件有更多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4C2-24 .反向啮合式的,即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的运动方向相反
F04C2-30 .具有F04C2/02,F04C2/08,F04C 2/22,F04C 2/24各组中两组或多组所包含的特征,或具有包含在这些组中的一个组的特征,并且配合元件之间具有其他形式的运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