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合密肋型材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53739.0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0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贻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贻鹏 |
主分类号: | E04G9/10 | 分类号: | E04G9/10;E04D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96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合 密肋型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房屋瓦面、家具等领域的杆或板材。
背景技术
现在,钢筋砼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形成了系统的计算设计理论,其基本原理是砼受压、钢筋受拉,使得各自得到充分发挥,利用了水泥对钢筋的握裹力及两者线膨胀系数基本一致,固化时构件无变形的性质捣制成型。如果钢丝与其它材料进行力学结合会遇到很多难题,如与塑料结合,普通塑料热变形系数很大,如一起压制只能使塑料开裂或变形。如与菱镁水泥材料结合,因固化膨胀引起产品变形。钢丝放置在构件截面中轴线位置,使上下菱镁水泥膨胀、收缩获得平衡,才可能获得可用产品,但不是钢筋砼受压、钢筋受拉各自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品。如果钢丝与塑料进行力学结合,只能侍热变形固化收缩完后才能入钢丝,并纵横交点电焊锁定。且要应用热变形小的塑料,不然温差变形也令产品无实用价值。
至今市面上未见有以钢丝承受拉力的密肋型杆、板材出售,例如建筑模板、大型平板屋面瓦等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粘合密肋型材,其采用镁水泥作胶结材料,利用竹排、钢丝分别放置在面、肋最外缘,两者对应平衡了镁水泥固化时产生的膨胀应力,解决了镁水泥构件变形缺点的结构布局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粘合密肋型材,板材中分布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包括头阶层、位于头阶层下方的二阶层、 位于二阶层下方的尾阶层,其中所述头阶层和二阶层在其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二者呈T型结构;所述二阶层和尾阶层在其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二者呈T型结构;整个加强肋外层为玻璃布或纤维布围成,内部胶合有镁水泥;所述二阶层中设有由竹片、苇杆或钢筋交叉编织成矩形的第一加强部;所述尾阶层中设有由竹筋、苇杆交叉编织成矩形的第二加强部。
优选的是,所述尾阶层中最下缘的位置还设有加强钢丝。
优选的是,所述尾阶层的高度∶宽度≥1/3。
当型材受力时,面层包括竹筏肋条及其镁水泥胶结材料受压、高强钢丝受拉,当杆、板破坏时高强钢丝起安全保险作用。具有不燃、耐用、隔热效果好,目前,我国普遍使用彩钢瓦、石棉钢、玻璃钢瓦,而这三种瓦与本瓦相比有着很多的弊端:彩钢瓦造价高,刮风下雨噪音大,由于它不能抗硫和氯气体侵蚀,所以彩钢瓦用两年后,就得用油漆来涂层维护,既浪费人力,又耗费钱财;石棉瓦虽然价廉,但石棉瓦不仅含致癌成份,而且使用寿命短;玻璃钢瓦经不起火烧,不抗压,容易被风吹掉,使用寿命也比较短。现行改性菱镁波形瓦就避免以上瓦的一些弊端,隔热效果好,是一不错的选择。与现行的改性菱镁波形瓦相比。利用本专利申请技术制造的钢丝、竹筏、无机玻璃钢大型平板屋面瓦具有质轻、幅面大、刚度强,使用的檩条间距宽,同排搭接重叠面积少。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发明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加强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粘合密肋型材,板材中分布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包括头阶层1、位于头阶层1下方的二阶层2、位于二阶层 2下方的尾阶层3,其中所述头阶层1和二阶层2在其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二者呈T型结构;所述二阶层2和尾阶层3在其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二者呈T型结构;整个加强肋外层为玻璃布或纤维布6围成,内部胶合有镁水泥7;所述二阶层2中设有由竹片、苇杆或钢筋交叉编织成矩形的第一加强部4;所述尾阶层3中设有由竹筋、苇杆交叉编织成矩形的第二加强部6。
本发明中的型材,由面层和三阶T型肋条组成。面层可由竹片、或苇杆、或钢丝和玻璃布或纤维布,用镁水泥作胶结材料胶合而成;三阶T型肋条包括头阶层1,其为由面层中的玻璃布或纤维布、镁水泥胶合而成的无机玻璃钢薄层;二阶层2为竹片、或苇杆、或钢丝编织成矩形加强部后,用玻璃布或纤维布包围并用镁水泥胶合而成,从而形成以带有肋条的无机玻璃钢;尾阶层3为竹筋、苇杆交叉编织成加强部后,用玻璃布或纤维布包围并用镁水泥胶合而成。
优选的是,所述尾阶层3中最下缘的位置还设有加强钢丝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贻鹏,未经刘贻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37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摇曳臂旋转组合式立体车库
- 下一篇:一种地坪漆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