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点火器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3546.7 | 申请日: | 2014-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0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唐甲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华日电装品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P5/15 | 分类号: | F02P5/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 11395 | 代理人: | 李向东 |
地址: | 40003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点火器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火器控制电路,特别涉及一种一体化点火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的点火器采用模拟或者数字式点火控制及高压分离的工作方法,传统方法耗能多,点火能量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一体化点火器控制电路。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本发明的一体化点火器控制电路,由磁电机提供交流电经点火器控制电路实现点火线圈点火,所述点火器控制电路包括微芯片,所述控制电路与点火线圈输出端相连接,其中正脉冲信号到来时,ZPC端给单片机提供信号,负脉冲到来时,FPC端给单片机提供信号,单片机通过微芯片处理ZPC和FPC信号来输出OUT信号,从而控制可控硅SCR1放正电时,使得电容器C3储存能量释放,从而达到给点火线圈提供能量,并由点火线圈将低压电(200V)变压为高压电(21KV)放电,点燃汽油机中的油气混合气体,达到点火的目的的目的;
所述微芯片(PIC12F609/ PIC12F615)包括8个引脚,分别是GP0、GP1、GP2、GP3、GP4、GP5、VDD和VCC;所述GP1端与控制电路OUT端相连,所述GP2端悬空设置,所述GP3端与控制电路GND端相连,所述GP4端与控制电路ZPC端相连,所述GP5端与控制电路FPC相连,所述VSS端与VDD端并联有电容器C8,所述VSS端接地,所述VDD另一端连有电阻R12;
所述磁电机提供的交流电端分别与二极管D1和二极管M7的阳极端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端经电阻R1与稳压二极管DW1的阴极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1阴极端与磁电机相连;所述稳压二极管DW1的两极端并联有电容器C1和极性电容器C2,且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端接地;二极管D3的阳极端和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端并联有二极管D2,且二极管D2的接地;二极管D3的阴极端和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端之间并联有可控硅SCR1,且二极管D3的阴极端与可控硅SCR1的阳极端相连;可控硅SCR1的控制极和阴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3,且经电阻R2,与二极管D4的阴极端相连,二极管D4的阳极端与微芯片引脚OUT端相连;二极管D3的阴极端串联有电容器C3,电容器C3与点火线圈输入IGN端相连;
所述微芯片的ZPC端分别连有电阻R10和电容器C7,电阻R10分别与电阻R8和三极管Q2集电极相连,电容器C7另一端与三极管Q2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2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基极分别与极性电容器C5和电阻R7相连,所述电容器C5和所述电阻R7并联,且输出端经电阻R6与单片机连接;
所述微芯片的FPC端分别连有电阻R11和电容器C10,电阻R11分别与电阻R9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极性电容器C6和电阻R13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接地;所述极性电容器C6和所述电阻R13并联,且所述极性电容器C6和电阻R13经电阻R6与PC相连,经电容器C9与稳压二极管DW4的阳极端相连,稳压二极管的阴极端与稳压二极管DW3的阴极端相连,稳压二极管DW3的阳极端经电阻R6与单片机相连。
所述可控硅SCR1的阴极端和控制极并联有电容器C4。
所述电阻R1、R2、R3、R5、R6、R7、R8、R9、R10、R11、R12和R13的阻值范围为1千欧~10千欧。
所述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为 5V。
所述极性电容C2、C5和C6的电容量为3.3皮法。
所述电容器C3的电容量范围为1uF/400V。
所述电容器C1、C4、C7、C9、C10的电容量范围为10皮法~100皮法。
本发明在工作时,点火器控制部分的电源部分,磁电机产生200V的交流电,其正电压部分通过EXT1端及D3给C3充电储能。当单片机OUT端给出高电平信号时,可控硅SCR1被触发导通,C3对地放电,同时C3通过IGN端与点火线圈初级连接端也对地放电,实现点火线圈的点火功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点火器控制部分增加一个微芯片,采用CDI储能方式,对点火器进行程序控制,程序设计根据发动机功耗描绘出点火提前角曲线,节省耗油量,点火能量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体化点火器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华日电装品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华日电装品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35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