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型微波毫米波自负载I/Q正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0186.5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1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杨茂雅;顾家;陈龙;周衍芳;戴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12 | 分类号: | H01P5/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微波 毫米波 负载 正交 | ||
1.一种微型微波毫米波自负载I/Q正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第一匹配线(L1)、第一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1)、第二匹配线(L2)、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直通端口(P2)、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端口(P3)、第三匹配线(L3)、第二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2)、第四匹配线(L4)、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钽电阻(R)、第一共面波导结构(B1)、第二共面波导结构(B2),其中:
第一匹配线(L1)、第二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2)和第二匹配线(L2)在同一平面,其中第一匹配线(L1)与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连接,第二匹配线(L2)与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直通端口(P2)连接,第二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2)左端与第一匹配线(L1)连接,第二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2)右端与第二匹配线(L2)连接;
第三匹配线(L3)、第一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1)和第四匹配线(L4)在同一平面,其中第三匹配线(L3)与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端口(P3)连接,第四匹配线(L4)与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连接,第一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1)左端与第三匹配线(L3)连接,第一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1)右端与第四匹配线(L4)连接,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通过钽电阻(R)与接地板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微波毫米波自负载I/Q正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第一匹配线(L1)、第一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1)、第二匹配线(L2)、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直通端口(P2)、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端口(P3)、第三匹配线(L3)、第二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2)、第四匹配线(L4)、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钽电阻(R)和接地板均采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型微波毫米波自负载I/Q正交器,其特征在于:输入端口(P1)、直通端口(P2)、耦合端口(P3)和隔离端口(P4)均是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通过第一匹配线(L1)与第二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2)连接,直通端口(P2)通过第二匹配线(L2)与第二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2)连接,耦合端口(P3)通过第三匹配线(L3)与第一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1)连接,隔离端口(P4)通过第四匹配线(L4)与第一层双螺旋结构的宽边耦合带状线(U1)连接,隔离端口(P4)通过钽电阻(R)与接地板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018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减少气刀中擦拭气体消耗量的系统
- 下一篇:络筒机导纱横动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