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6982.1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2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曾惠敏;林富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莆田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交流 输电 线路 保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混合系分量差动系数矩阵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正式并网运行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研究报告》,2015年前中国将建成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3.9万公里,2020年前将建成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4.7万公里,基本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国家电网格局。
特高压交流输电网络可大幅提高电能输送容量,缓解中国紧张的运能形势,有利于减少输电损耗,节省输电成本,节能减排,从而推动绿色能源经济的发展,又可使中国电网更加智能、坚强、稳定、可靠。同时,作为电网骨干网架,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若故障不能得以及时检测到并正确切除,会导致电力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甚至可能造成系统崩溃,从而会对社会经济生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由于不受系统运行方式和电网结构影响,且具有天然的选相功能,电流差动保护一直是各种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主保护。在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中,由于输电线路沿线分布电容电流很小,分布电容对电流差动保护动作性能影响很小。然而,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压、电流传输具有明显的波过程,沿线分布电容电流很大,利用两端电流矢量和的幅值作为动作量的传统电流差动保护面临着电流差动保护启动电流大,而为了防止保护误动,提高启动设定值又会导致保护灵敏度不足,制约着传统电流差动保护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上的应用。
由于受负荷电流的影响,高阻接地短路故障时,直接利用两端电流矢量和的幅值作为动作量的传统电流差动保护无法正确跳开故障相,而是由零序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其后备保护动作跳开三相线路。由于非全相运行状态对系统稳定的影响远小于三相跳开的情况,由零序电流差动保护动作跳开三相线路这一动作策略会增强故障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因此,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如果能正确跳开故障相,保留其余两正常相继续运行,有利于增强电网稳定,从而使电网更加坚强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混合系分量差动系数矩阵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本发明方法物理模型采用分布参数模型,不受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适用于任何电压等级,特别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本发明方法适用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故障后两周波时间内的继电保护,动作性能不受过渡电阻和负荷电流的影响,尤其当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发生单相高阻接地故障时,本发明方法能正确可靠识别故障相,实现单相故障跳单相故障线路的继电保护功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混合系分量差动系数矩阵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m变电站保护安装处的A、B、C相正序电压突变量A、B、C相正序电流突变量测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n变电站保护安装处的A、B、C相正序电流突变量
(2)测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m变电站保护安装处的A、B、C相负序电压A、B、C相负序电流测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n变电站保护安装处的A、B、C相负序电流
(3)利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m变电站保护安装处的A、B、C相正序电压突变量A、B、C相正序电流突变量计算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n变电站保护安装处的A、B、C相正序电流突变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莆田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莆田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69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