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密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0735.0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1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贺啸;郭计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蒋雅洁;张颖玲 |
地址: | 518044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密 数据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密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对待加密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接收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采集当前用户的第一生物特征数据,通过将所述第一生物特征数据与用户注册时预设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比较以进行身份验证;若用户身份验证通过,则将加密后的数据返回给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以及持续根据采集的当前用户的第二生物特征数据进行身份验证;若用户身份验证不通过,则停止将加密后的数据返回给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其中,所述进行身份验证包括:根据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安全级别进行身份验证。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加密数据的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加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加密数据的输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验证以及加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中。以移动设备为例,广泛存在的密码验证场景包括锁屏密码、应用程序登陆密码等等。而具体的密码可以采用文本密码、语音密码、手势密码、指纹密码、虹膜密码等。
现有技术的密码验证技术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密码验证通过后用户就获得了对应的权限,在整个登陆会话处于活动期间,系统都假定用户是同一人。然而,实际的场景中,即使是采用生物特征密码比如说指纹密码与虹膜密码,也只能保证在采集数据的那一刻,用户是正确的用户,而不能够保证在通过密码验证后的用户都是正确的用户。也就是说,在通过密码验证后,实质上仍然存在不具权限的用户获取到敏感数据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加密数据的输出方法及装置,其可以提升数据安全性。
一种加密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
采用加密密钥对待加密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在接收到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后,采集当前用户的第一生物特征数据,通过将所述第一生物特征数据与预设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比较以进行身份验证;
若用户身份验证通过,则将加密后的数据返回给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以及
在将加密后的数据返回给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后,持续根据采集的当前用户的第二生物特征数据进行身份验证;
若用户身份验证不通过,则停止将加密后的数据返回给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
其中,所述进行身份验证包括:根据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安全级别进行身份验证。
一种加密数据的处理装置,包括:
加密模块,用于采用加密密钥对待加密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身份验证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获取请求后采集当前用户的第一生物特征数据,通过将所述第一生物特征数据与预设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比较以进行身份验证;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若用户身份验证通过,则将加密后的数据返回给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以及,
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数据发送模块开始向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发送加密数据后,持续根据采集的当前用户的第二生物特征数据进行身份验证,若用户身份验证不通过,则使所述数据发送模块停止将加密后的数据返回给所述第三方应用程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2-4为图1的电子终端中一个应用程序的界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密数据处理方法的效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终端与传感器的连接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07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