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盐水站用膜元件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8359.1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9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生;王文刚;韦刚;赵家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5/10 | 分类号: | B01D65/10;C02F1/4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张巧婵 |
地址: | 243003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盐 水站用膜 元件 检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轧薄板、硅钢生产用脱盐水站,具体涉及一种脱盐水站用膜元件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钢铁行业在冷轧薄板、硅钢生产过程中需使用一定量的脱盐水,用来配制乳化液等。为此,钢铁制造企业一般都配套设计一座脱盐水站,以满足生产需要。
硅钢脱盐水站的主要工艺流程为:过滤水→原水池→原水提升泵→叠片过滤器→板式换热器→超滤装置→超滤产水箱→超滤增压泵→加阻垢剂→保安过滤器→高压泵→一级反渗透(设有一段、二段)→中间水箱→中间水泵→二级反渗透(设有一段、二段)→除盐水池→除盐水泵→用户。其中:一、二级反渗透采用有机膜,为组件设置,通称为膜元件;一、二反渗透系统共有120支膜元件。一、二级反渗透膜进水压力1.2-1.55Mpa(理想压力1.3Mpa),反渗透膜出水压力0.75-1.0Mpa,反渗透膜第一、二段进出水压差分别≤0.35Mpa,一、二级反渗透膜进出水压差≤0.7Mpa。当一、二段进出水压差分别≥0.35Mpa,则需进行化学清洗。
由于反渗透系统设计选用6支膜元件(即RO元件)为一组,每支膜元件连接为串联的布置方式。在制水过程中6支膜元件进水承压是逐次降低。因此,在日常运行中,第一、二支膜元件进水区是极易发生结垢或异物堵塞,而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后几支膜元件正常制水,造成整组产水量的下降。由于进水压力高,在此情况下长期运行就会致使第一、二支膜元件爆裂,而其他几只膜元件 还可再利用,但实际生产中无法判断膜元件的具体情况,从而影响脱盐水质量,同时也影响其他膜元件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膜元件性能的离线检测,进而掌握在线膜元件性能状况,降低膜元件的更新费用,实现节能降耗的脱盐水站用膜元件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脱盐水站用膜元件检测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膜元件的筒体,所述筒体一端连接有配水室,所述筒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配水室通过进水管和所述脱盐水站进水管相连接。
所述膜元件进水端和所述筒体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膜元件通过设于膜元件外壁上的支架和所述筒体连接。
所述筒体上设有连接法兰和所述配水室上所设法兰相连接。
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流量控制阀。
所述进水管内进水压力为1.3Mpa。
所述出水管下方设有接收所述出水管出水的量杯。
所述筒体长度为所述配水室长度的6倍。
所述配水室和所述筒体壁厚为6mm。
该脱盐水站用膜元件的检测方法,利用上述脱盐水站用膜元件检测装置来实现,打开进水流量控制阀,脱盐水站内水或脱盐水通过进水管进入配水室,然后由配水室进入膜元件内,再由筒体上的出水管流出;测量出水管流量,以判断膜元件是否出现堵塞或结垢,实现膜元件的离线检测。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脱盐水站用膜元件检测装置,脱盐水站内的水或脱 盐水通过进水管进入配水室内,然后进入膜元件内,再由膜元件经筒体上的出水管流出;通过出水管的流量来检测进水压力和出水压力的压差,以判断有机膜管是否结垢或异物堵塞,进而实现膜元件的离线性能检测;以便及早掌握在线膜元件性能状况,以优化膜元件使用的组合,使膜元件发挥最大功效,从而降低膜元件的更新费用(每只约8000元),以达到节能降耗,减少维修费用目的。
该脱盐水站用膜元件检测装置,能根据检测结果,根据膜元件性能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提升水质合格率,水质合格率能达100%。同时在生产中,通过对更换的旧的膜元件进行检测,能将可再利用的就的膜元件进行回收利用,节约费用8000元/支。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脱盐水站用膜元件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1、筒体,2、配水室,3、进水管,4、出水管,5、连接法兰,6、法兰,7、膜元件,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83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