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橡胶止水带固定支撑杆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22277.6 | 申请日: | 2014-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1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狄永志;王伟肖;徐斌;高英彬;张梦琪;杨宁;韩亮;赵世锋;赵世猛;张保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衡水鑫盛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02B3/16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13119 | 代理人: | 马云海 |
地址: | 053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橡胶 止水带 固定 撑杆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止水带的固定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涉及使用于隧道或水利工程中的橡胶止水带固定支撑杆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隧道工程和水利工程对防排水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止水带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隧道、水利工程中的防水质量。
橡胶止水带的安装是通过现浇混凝土与主体结构融为一体的,橡胶止水带必须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保证其在混凝土中的正确位置,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出止水带的作用。如果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翻滚、扭结、上浮、下沉、歪斜、偏移和不居中等众多问题,将会大大减弱止水带的防水效果,甚至失效。
目前止水带的安装方法如图1所示,将支撑模板4固定在岩壁5下侧,然后将制成的钢筋1由待灌混凝土侧向另一侧穿过挡头模板2,并弯制成钢筋左卡8将止水带3的左半部6卡紧,止水带右半部7平靠在挡头板2上(如图1a所示),向固定有止水带左半部的空间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挡头板2,将止水带右半部7拉直,然后弯制钢筋右卡9并夹紧止水带右半部(如图1b所示),然后浇筑混凝土。利用钢筋卡具辅助止水带的固定存在以下缺陷:首先,钢筋弯折一般都是在工地现场进行,弯折角度和图纸要求差距非常大,使用时钢筋基本上无法卡紧止水带,在这种情况下浇筑混凝土时会导致止水带的角度位置偏转不正、跑位、引起变形缝两边宽窄不一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变形缝之所以称之为变形缝就是为了适应隧道壁的伸缩变形,安装止水带时,钢筋卡具最终都是浇注在混凝土中,如果施工最经验不足忘记打断钢筋或者钢筋卡具方向装反根本无法打断钢筋,在混凝土伸缩时,很有可能由于钢筋的连接固定而降低止水带附近混凝土的强度,甚至损坏,其防水效果会大大降低。即使是施工队在安装时将钢筋打断,久而久之钢筋会发生锈蚀,当隧道周边水分充足时,水会顺着锈蚀的钢筋渗透到隧道内,将会影响到洞内设备的正常使用或者行车安全。
总之在止水带的施工中,存在着止水带埋设深浅不一、位置偏移、安装困难和安装效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在隧道或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具有结构简单、适用于多种施工环境并能够提高止水带的安装定位精度的橡胶止水带固定支撑杆。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就是提供使用上述支撑杆固定橡胶止水带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橡胶止水带固定支撑杆,其结构由止水带固定机构、设置于其两侧的上、下撑杆/管筒和固定于该上、下撑杆/管筒端部的用于与岩壁和支撑模板支撑的上顶板和下支板构成,其中所述的上、下撑杆/管筒与固定机构之间能够相对伸缩。
构成上述橡胶止水带固定支撑杆的附加技术特征还包括:
——所述的止水带固定机构由中部为卡槽、两侧为与所述上、下撑杆/管筒对应的同向螺扣的管筒/螺杆构成;
——所述的止水带固定机构由中部设置有卡具机构、两侧为与所述上、下撑杆/管筒对应的同向螺口的管筒/螺杆构成;
——所述的上、下撑杆/管筒由与所述止水带固定机构连接的液压机构构成;
——所述的上顶板和下支板由弹性橡胶体构成。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利用支撑杆固定橡胶止水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预浇筑水泥混凝土的部位将支撑模板支起;
第二步将橡胶止水带放置在预埋设部位;
第三步将所述橡胶止水带的两侧边分别均匀固定于若干所述支撑杆的止水带固定机构上卡紧定位;
第四步 将固定于所述橡胶止水带两侧的若干支撑杆的上、下撑杆/管筒的长短进行调整,使得上顶板和下支板支撑于岩壁和支撑模板间,将橡胶止水带固定;
第五步在固定支撑有橡胶止水带的岩壁和支撑模板间浇筑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衡水鑫盛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衡水鑫盛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2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