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19317.1 | 申请日: | 2014-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9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白佳海;唐钰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443 | 分类号: | C04B35/443;C04B35/626;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块状 多孔 尖晶石 纳米 陶瓷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微结构均匀、强度高的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陶瓷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孔镁铝尖晶石(MgAl2O4)纳米陶瓷是一种镁铝尖晶石晶粒(和气孔孔径)小于100 nm的多孔陶瓷材料。因颗粒属于纳米级别,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高、力学性能优良、烧结温度和能耗低等优点,可应用于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有毒物质的吸附剂,薄膜支撑体等。但是,纳米粉体会因比表面积大而产生较严重的硬团聚,而硬团聚会导致粉体的比表面积、活性和成型性能明显降低,因此用纳米粉体制备的多孔纳米陶瓷往往存在显微结构(颗粒粒径、气孔孔径分布等)不均匀,力学性能较差等缺点,严重影响了纳米多孔陶瓷的生产和应用。所以,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制备显微结构均匀、力学性能优良的多孔纳米陶瓷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以实现多孔纳米陶瓷的工业化生产。相关研究表明,制备具有均匀显微结构、优良力学性能的纳米陶瓷的关键在于合成分散性好、活性高的纳米粉体或其前驱体,且纳米陶瓷的常压烧结温度要低,否则晶粒会长大,甚至出现少数晶粒异常长大的现象。制备纳米镁铝尖晶石粉体的物理化学方法很多,如溶胶-凝胶,水热合成,均匀沉淀,气相沉积,燃烧法等,但上述工艺或者过程较复杂,操作要求较严格,成本较高,难以用于规模化制备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或者制备的镁铝尖晶石纳米粉体具有一定的硬团聚,烧结活性较低,难以满足大气气氛下低温烧结的要求,不能完全适用于多孔纳米陶瓷的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工艺简单、操作安全、成本较低、可规模化生产的、显微结构均匀,力学性能优良的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骤:(1)把铝盐、镁盐和有机络合剂溶解到蒸馏水中制成溶液;然后加热到60℃并搅拌4-6小时制成溶胶;把木质纤维素浸入到上述溶胶中,浸泡3分钟后再进行抽滤、分离。把吸附了溶胶的木质纤维素在50 ℃下干燥24 小时,然后在马弗炉中加热到300-500 ℃保温10分钟煅烧,可制得一种黑色粉体。(2)把黑色粉体放入到过碳酸钠溶液(2Na2CO3·3H2O2)中,然后加热到 95 ℃,并保持8-10小时,即可制得一种含有氧化铝(Al2O3)、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铝(Al(OH)3)和勃姆石(γ-AlOOH)的复合纳米粉体。用蒸馏水对制备的粉体进行抽滤、洗涤5次,以除去残留的过碳酸钠,然后在50-70 ℃下干燥24-48小时。(3)用制备的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和勃姆石的复合纳米粉体为原料,经球磨、造粒、压制成型、烧结等工序,即制得显微结构均匀的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
所述的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的铝盐为氯化铝,硝酸铝,硫酸铝中的一种;镁盐为硝酸镁,氯化镁和硫酸镁中的一种,有机络合剂为甘氨酸,尿素,水溶性淀粉中的一种。
所述的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溶液中的Al3+的浓度为0.5-2.0 mol/L,Mg2+浓度是Al3+浓度的0.5倍,尿素,甘氨酸,水溶性淀粉(按单体计算)的浓度为1.5-5.0 mol/L。
所述的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把木质纤维素浸入到溶液中,并控制木质纤维素与溶胶的体积比为0.3。
所述的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步骤(2)中所述的过碳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1-2.0 mol/L,黑色粉体加入到过碳酸钠溶液的量为50-100 g/L。
所述的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的压制成型是指对粉体进行干压成型,成型压力为10-50 MPa。
所述的高强度块状多孔镁铝尖晶石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步骤(3)中的烧结是指将成型后的坯体在大气气氛下于900-1000 ℃保温2小时烧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93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