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18296.1 | 申请日: | 2014-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0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蕴;时宇;席鹏鸽;张盛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陆军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景观 水体 水质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景观水体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城市生活区及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景观水体也逐渐增多。但目前景观水体大多为封闭和非流动的死水,水体自净能力差,易受污染,严重时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使得水体发黑发臭。目前,景观水体的净化主要有物理法(如循环过滤、跌水曝气等)、化学法(直接加药、气浮等)、生物法(生物浮岛、种植水生植物、投菌等)和生态法(构建水生态系统)。
物理法主要采用过滤方法,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水处理方法。物理方法的优点是见效快、周期短,非常适合于小水体。但是在采用过滤方法的净水系统中,过滤层在长期使用后会附着很多水藻等水体杂物,影响渗透效果,并且需要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将污水变清,耗电量极高。此外,物理法对于水中的藻类、有机污染物等无法有效清除。
化学法主要采用在水中加入化学试剂,此方法具有见效快的优点。但该方法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极大;并且化学方法处理的经济成本也相对较高,需持续添加化学试剂,一旦停止,水质又难以保障。
生物法须引入大量生物物种和菌群,使水体形成生态系统,并利用生物去除水中有害物质。此方法对环境基本无害,且能耗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传统的生物法的工程复杂、技术性强、难度较高,需要专业队伍来打造。
生态法则是综合的生物法,其对水体类型要求比较严苛,在运营阶段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景观水体净化效果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工程复杂等问题,提供一种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所述硬底景观水体的底部由硬质材料铺设而成,该系统包括填充体层以及架体,其中:所述架体铺设在景观水体的底部,且该架体包括具有多个通孔的盖板及位于该盖板下方的支撑部;所述填充体层包括多个置于盖板下方的支撑部之间的填充体,且所述填充体具有提供水中微生物附着的结构。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还包括卵石层,所述卵石层由铺设在架体的盖板的上表面的多个独立的卵石构成。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还包括用于推动水体流动的推流装置,且该推流装置的推流口位于卵石层的上方。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每一所述填充体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包括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触手。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所述填充体层包括多个填充体组且每一填充体组包括多个连接成串的填充体。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所述填充体层的多个填充体组平行分布。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所述架体的支撑部包括多个支撑脚以及位于相邻的支撑脚之间的挡板,所述挡板将盖板下方围成多个格,所述填充体分布于所述格内。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所述盖板整体镂空呈筛网状的平面,且每两两相对的支撑脚之间具有加强筋。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所述支撑脚的高度为3-8厘米,且相邻支撑脚的距离为3-5厘米。
在本发明所述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中,所述卵石层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卵石,且所述卵石的平均直径为3-8厘米。
本发明的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通过填充体层为水中微生物提供附着并通过架体保护填充体层,从而为水中的微生物的生存和富集创造有利场所,最终提高景观水体净化效果。本发明还可增加推流装置为水中微生物创造生长繁殖的富氧和物质循环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水中微生物的存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硬底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架体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填充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82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
- 下一篇:一种六方相WO3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