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酸电池智能充电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87470.0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7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邵李焕;吴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30 | 代理人: | 占国霞 |
地址: | 31001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智能 充电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铅酸电池充电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电池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铅酸电池作为动力电源的产品逐渐增多,但在这类产品中,电池往往都是最容易损坏的部件,严重影响用户使用。铅酸电池使用寿命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铅酸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由于充电器和电池之间参数不匹配,导致铅酸电池硫化和析气,进而造成铅酸电池容量急剧下降。比如在现有电瓶车充电器市场中厂家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长期使用低质的充电器或者在充电参数不匹配的情况下进行充电,会对铅酸电池造成损伤,甚至会发生电池爆炸等险情。
现有技术中,充电器和铅酸电池之间没有信息通讯,因此无法进行充电参数匹配和准确控制充电过程,使电池长期处在参数不匹配的情况下充电。而现有铅酸铅酸电池一般都没有专门的充电保护电路,而将充电保护电路与铅酸电池集成一体,并及时将电池信息反馈给充电,不但可以根据电池具体参数在出厂时设置电池保护参数,而且可以进行充电参数匹配和准确控制充电过程,从而更合理地保护电池。
故,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进行研究,以提供一种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酸电池智能充电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充电器与铅酸电池之间的数据传输,充电前,先进行充电匹配,只有相匹配的充电器和铅酸电池之间才能正常充电,从而防止因为参数不匹配而损坏铅酸电池,同时能够准确控制充电过程,更加合理的对铅酸电池进行充电。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铅酸电池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铅酸电池模块中设置能与充电器进行数据通讯的电池管理电路;
在充电器和电池管理电路中预设标识码;
充电开始前,先进行标识码匹配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标识码匹配的步骤如下:
充电器和电池管理电路之间进行数据通讯;
充电开始之前,所述电池管理电路接收所述充电器发送的充电器标识码信息,并判断是否与其内置的电池标识码相匹配,如果标识码匹配成功,导通其内置的开关模块,充电器开始对铅酸电池模块进行充电;
否则,使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将无法进行充电。
优选地,所述标识码匹配的步骤如下:
充电器和电池管理电路之间进行数据通讯;
充电开始之前,所述电池管理电路接收所述充电器发送的充电器标识码信息,并判断是否与其内置的电池标识码相匹配,如果标识码匹配成功,导通其内置的开关模块,并向充电器发送充电启动命令;
充电器获取充电启动命令后,输出充电信号,开始对铅酸电池模块进行充电;
否则,使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将无法进行充电。
优选地,电池管理电路与充电器之间的通讯方式为电力线载波。
优选地,电池管理电路与充电器之间的通讯方式为:
通过控制充电线上的电压值变化实现数据通讯。
优选地,所述通过控制充电线上的电压值变化实现数据通讯的过程为:
当充电器向铅酸电池模块发送充电器标识码信息时,铅酸电池模块中的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
充电器中的控制模块根据充电器标识码信息控制开关模块的通断;
所述电池管理电路采样充电线上的电压值获取充电器标识码信息;
充电器发送完充电器标识码之后,使开关模块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通过控制充电线上的电压值变化实现数据通讯的过程为:
当充电器向铅酸电池模块发送充电器标识码信息时,铅酸电池模块中的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
充电器中的控制模块根据充电器标识码信息控制开关模块的通断;
所述电池管理电路通过采样充电线上的电压值获取充电器标识码信息;
充电器发送完充电器标识码之后,使开关模块处于断开状态;
电池管理电路在标识码匹配成功后,向充电器发送充电启动命令;
电池管理电路根据充电启动命令控制开关模块的通断,充电器通过采样充电线上的电压值获取充电启动命令;
发送完充电启动命令后,电池管理电路使开关模块导通;
充电器获取充电启动命令后,使开关模块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充电器接收电池管理电路发送的充电控制命令并根据充电控制命令调整充电输出参数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7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