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栀子的移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85418.1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1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林玉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玉地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2;A01G23/04;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韦永青 |
地址: | 5453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栀子 移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栀子的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栀子,别名:黄栀子、红栀子、山栀,为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以果实入药,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栀子还是重要的天然黄色素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行业。种植栀子通常是在苗床培育出幼苗再进行移栽,但在移栽定植后容易出现叶片发黄现象,造成成活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栀子的移栽方法,以解决栀子移栽定植后出现叶片发黄的问题,提高成活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栀子的移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地整地: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PH值为6~7的沙质土壤,按行距1.3米~1.5米,株距1.2米~1.3米挖穴,穴深宽各40厘米~45厘米;
b.施肥:每穴施腐熟农家肥5公斤~6公斤,并与土拌均;
c.移栽:春季选择高30厘米以上的健壮幼苗,将幼苗带土挖出,移栽到穴中,覆土压实并浇定根水;
d.浇水;移栽一周内每晚浇一次水,以后晴天2天浇一次水,雨季及时排涝;
e.除草追肥:夏季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稀粪水1500公斤~2000公斤;秋季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2500公斤;
f.病虫害防治:5月下旬和8月上旬用1∶1∶1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防治褐纹斑病。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PH值为6~7的沙质土壤,挖穴深宽各40厘米~45厘米,每穴施腐熟农家肥5公斤~6公斤,并与土拌均;为栀子幼苗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充足的肥料。
2、春季选择高30厘米以上的健壮幼苗,将幼苗带土挖出,移栽到穴中,覆土压实并浇定根水;选择健壮幼苗带土移栽,幼苗个体强壮,不伤根系,提高成活率。
3、夏季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稀粪水1500公斤~2000公斤;秋季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2500公斤;保证幼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促进生长,避免出现叶片发黄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一种栀子的移栽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选地整地: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PH值为6的沙质土壤,按行距1.3米,株距1.2米挖穴,穴深宽各40厘米;
b.施肥:每穴施腐熟农家肥5公斤,并与土拌均;
c.移栽:春季选择高30厘米以上的健壮幼苗,将幼苗带土挖出,移栽到穴中,覆土压实并浇定根水;
d.浇水;移栽一周内每晚浇一次水,以后晴天2天浇一次水,雨季及时排涝;
e.除草追肥:夏季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稀粪水1500公斤;秋季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
f.病虫害防治:5月下旬和8月上旬用1∶1∶100波尔多液喷洒,防治褐纹斑病。
实施例2
一种栀子的移栽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选地整地: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PH值为7的沙质土壤,按行距1.5米,株距1.3米挖穴,穴深宽各45厘米;
b.施肥:每穴施腐熟农家肥6公斤,并与土拌均;
c.移栽:春季选择高30厘米以上的健壮幼苗,将幼苗带土挖出,移栽到穴中,覆土压实并浇定根水;
d.浇水;移栽一周内每晚浇一次水,以后晴天2天浇一次水,雨季及时排涝;
e.除草追肥:夏季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稀粪水2000公斤;秋季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公斤;
f.病虫害防治:5月下旬和8月上旬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防治褐纹斑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玉地;,未经林玉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54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番茄增产的栽培方法
- 下一篇:红景天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