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80179.0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4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奎;李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永奎;李红 |
主分类号: | F25B17/00 | 分类号: | F25B17/00;F25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400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压缩 式热泵 制冷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循环的冷凝热制取高温蒸汽,作为热压缩式热泵制冷循环的驱动热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蒸汽压缩机对热泵制冷循环的发生或者解吸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加压升温后作为驱动热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的热泵制冷循环为采用任意工质对的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的发生器产生的工质对混合蒸汽进行精馏产生制冷剂纯蒸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低压蒸汽压缩机对热泵制冷循环减压蒸发产生的低压蒸汽加压后进入吸收器吸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热泵制冷循环为采用任意工质对的吸附式热泵制冷循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蒸汽压缩式热泵利用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的冷凝热制取高温蒸汽用作驱动热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蒸汽压缩式热泵利用吸附式热泵制冷循环的冷凝热制取高温蒸汽作驱动热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蒸汽压缩式热泵利用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的吸收热制取高温蒸汽用作驱动热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蒸汽压缩式热泵利用吸附式热泵制冷循环的吸附热制取高温蒸汽作驱动热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发生器1制冷剂端、蒸汽压缩机2、发生器1驱动热源端及管道依次连接替代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发生器、冷凝器及其连接管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发生精馏器8制冷剂端、蒸汽压缩机2、发生精馏器8驱动热源端及管道依次连接替代设精馏塔的吸收式热泵制冷装置的发生精馏器、冷凝器及其连接管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低压压缩机9对蒸发器产生的低压蒸汽加压压缩后进入吸收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吸附床10制冷剂端、蒸汽压缩机2、吸附床10驱动热源端及管道依次连接替代吸附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吸附床、冷凝器及其连接管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系统由驱动循环和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组成,驱动循环为以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发生器1驱动热源端为冷凝器、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凝器15冷却剂端为蒸发器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为任一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系统由驱动循环和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组成,驱动循环为以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发生器1驱动热源端为冷凝器、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凝器15冷却剂端为蒸发器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为任一设精馏器的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压缩式热泵制冷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系统由驱动循环和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组成,驱动循环为以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发生器1驱动热源端为冷凝器、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凝器15冷却剂端为蒸发器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为任一设低压压缩机对蒸发器产生的低压蒸器压缩加压后进入吸收器的吸收式热泵制冷循环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永奎;李红,未经周永奎;李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017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