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测量管道中液体介质的微差压的引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6075.2 | 申请日: | 2014-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39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崔明涛;张陶;李玉全;田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国核华清(北京)核电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3/00 | 分类号: | G01L13/00;G01L19/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汤雄军 |
地址: | 10002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压管 引流口 微差压测量 测量管道 液体介质 引压装置 排气阀 微差压 压力引入口 倾斜布置 同一水平 引出孔 上端 竖直 下端 | ||
一种用于测量管道中液体介质的微差压的引压装置,包括:分别从管道的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压力引出孔引出的第一引压管和第二引压管;分别从第一引压管的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压管上的第二引流口引出的第三、第四引压管,第一、第二引流口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排气阀,两个排气阀分别在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的上方设置在第一、第二引压管上,其中,第三、第四引压管中的每一个都倾斜布置,第三、第四引压管的上端分别连接到第一、第二引流口,第三、第四引压管的下端适于连接到微差压测量装置的对应的压力引入口。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微差压测量设备以及操作该微差压测量设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力测量、流量测量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测量管道中液体介质的微差压的引压装置、微差压测量设备及操作该微差压测量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系统微差压测量分为两种,一种直接测量管道两点的静压差,另外一种测量如均速管类一次仪表产生的总压与背压之间的微差压。
当测量竖直管道液体介质的压差时,第一种测量一般在管道侧面开孔,高、低压侧取压管斜向下布置经一次阀引至同一水平面,通过阀组与变送器连接。第二种测量一般由一次元件直接将总压和背压水平引至管道外,经一次阀再斜向下布置引压管至同一水平面,通过阀组与变送器连接。
无论以上哪种引压方式,如果应用于竖直管道液体介质的微差压测量,由于充水排气时阀组或一次阀易造成气体的集聚,且气体流动方向与液体流动方向相反、与自身自然流动方向相反,很难将引压管中的气体排净,测量结果会受到严重影响。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提出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测量管道中液体介质的微差压的引压装置,包括:分别从管道的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压力引出孔引出的第一引压管和第二引压管;分别从第一引压管的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压管上的第二引流口引出的第三引压管和第四引压管,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排气阀,两个排气阀分别在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的上方设置在第一引压管和第二引压管上,其中,第三引压管和第四引压管中的每一个都倾斜布置,第三引压管和第四引压管的上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第三引压管和第四引压管的下端适于连接到微差压测量装置的对应的压力引入口。
可选地,第三引压管和第四引压管以3°-10°的倾斜角度布置。
可选地,在第一引压管和第二引压管中,液体流动方向与液体中存在的气泡的自然移动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引压管具有第一水平引出段和第一竖向引出段,第一水平引出段的一端连接到管道上的第一压力引出口,第一水平引出段的另一端与第一竖向引出段相通,第一竖向引出段上设置有第一引流口;第二引压管具有第二水平引出段和第二竖向引出段,第二水平引出段的一端连接到管道上的第二压力引出口,第二水平引出段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引出段相通,第二竖向引出段上设置有第二引流口。更进一步地,第一引流口由设置在第一竖向引出段上的第一三通接头提供;且第二引流口由设置在第二竖向引出段上的第二三通接头提供。可选地,上述的引压装置还包括两个一次阀,分别在第一引流口和第二引流口的下方设置在第一竖向引出段和第二竖向引出段上。可选地,所述一次阀的阀型相同且均为闸阀或球阀中的一种。
在上述的引压装置中,第一引压管和第二引压管内径相同;从第一压力引出口到第三引压管的下端的液体流动路径具有均一的内径;且从第二压力引出口到第四引压管的下端的液体流动路径具有均一的内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国核华清(北京)核电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国核华清(北京)核电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60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