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棉感聚酯弹性纱线及由其制得的弹性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68883.4 | 申请日: | 2014-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21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锋;蔡东照;周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32 | 分类号: | D02G3/32;D02G3/02;D03D15/00;D03D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 弹性 纱线 织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棉感聚酯弹性纱线及由其制得的织物。该棉感聚酯弹性纱线由芯纱和鞘纱组成,芯纱为并列型双组份聚酯长丝,鞘纱为中空率在10%~50%之间的中空聚酯长丝或为具有10%~50%碱易溶性共聚酯成分的聚酯复合长丝。由其制得的织物手感柔软,具有仿棉手感,手感蓬松,保温性佳,且使用该纱线方向的弹性性能优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棉感聚酯弹性纱线及由其制得的弹性织物,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良好卷曲回复率、高中空保持率、棉感效果的纱线及由其制得的弹性织物。
背景技术
聚酯仿棉素材的发展可以大概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纺纱工序将聚酯等短纤纺制成棉形纱线制得仿棉织物,但纱线制备工艺流程长而复杂,且成本相对较高。
第二阶段,采用超细旦纤维、分纤形多组分复合极细纤维生产仿棉织物,但由于超细纤维单丝比较细,往往带来织物强力不够、上染性能差、缺少骨感的问题;以及并且织物表面的毛羽感还是无法达到棉织物的水平。
第三阶段,将普通聚酯长丝织物进行起毛加工形成仿棉织物,但其蓬松性能往往不及棉制品高,并且起毛所产生的毛羽的稳定性较差,洗涤后棉感易减弱。
第四阶段,利用复合加工丝技术制得空气变形丝进而形成仿棉织物,但由于空气变形丝表面具有丰富的线圈,纱线之间易粘附,在上浆过程中纱线的通过性差,以及在织造工程中容易产生退解不良的问题,给生产效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关于弹性织物,往往采用氨纶包芯纱或包覆纱,但其生产成本高、产量低,而且其形成的织物弹性恢复性能差;再者也有采用如新高生产的PET/PTT之类的双组份弹性纱线,虽然可以获得弹性性能,但手感比较差,通常为了改善手感,常与超细纤维进行交织。
在以上基础上,中国国内对同时具有仿棉、弹性手感素材的开发也进行了尝试,如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1310648339.8中,提到芯纱使用复合弹性长丝、鞘纱使用纤维须条,通过包覆的方式形成复合纱线,并且鞘纱的须条是由两股须条加捻形成,来达到弹性和棉感的效果,但其工艺长而复杂,生产稳定性能差,而且加工成本相当昂贵。
又如,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0710134930.6中公开了一种仿毛复合纱线的加工方法,将2个POY作为原料通过空气吹捻形成网络丝,再进行假捻,最终获得芯鞘结构的仿毛复合变形丝,但这样的加工方法不适合采用双组份弹性纱线作为芯纱,纱线品质差,往往达不到捻丝等织布工程中要求。
另外,众所周知,棉纱制成的织物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但综观以上获得的棉感复合纱线,基本上都是模拟棉纱的外观性能,对织物的保温性能从未进行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卷曲回复率、高中空保持率、高伸度差的棉感聚酯弹性纱线及由其所制成的具有弹性、保温、棉感的织物。
本发明的棉感聚酯弹性纱线为由并列型双组份聚酯长丝复丝作为芯纱、中空率在10%~50%的中空聚酯长丝或为具有10%~50%碱易溶性共聚酯成分的聚酯复合长丝作为鞘纱,通过复合延伸假捻所形成。
本发明中的棉感聚酯弹性纱线具有10%以上的伸度差,卷曲回复率为30~55%,特别是具有10%~50%碱易溶性共聚酯成分的聚酯复合长丝作为鞘纱使用可以得到优越的中空保持率,从而确保成品的保温性。由上述棉感聚酯弹性纱线形成的织物具有优异的弹性伸长率(10%~40%)及弹性回复率(80%~95%)、保温克罗值为0.7以上、蓬松系数为2~5cm3/g。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88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